骨科大手术常见灾难性并发症
发布时间:2021-11-02 浏览次数:3900 次
骨科大手术灾难性并发症,这些要点你知道吗?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PJI ) 是关节置换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发生于关节置换术后,以膝关节、髋关节多见,是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要原因。
随着关节手术量的增多,PJI 必将是未来中国关节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那么如何治疗PJI呢?
人工关节感染的治疗目的是消除感染、解除疼痛、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
治疗方式包括:长期抑菌疗法、扩创保留假体、一期翻修、二期翻修、关节融合术及截肢术等。
单纯抗生素治疗是指诊断PJI后连续使用抗生素6个月以上甚至终身服用。
目的:降低体内细菌活性,控制感染,延长关节假体的使用年限,保留关节功能。
缺点:不能达到根除感染的目的,适应证较为局限,且治疗成功率低,容易复发或发生二次感染。
适应症:全身状况差或不耐受手术、低毒力细菌感染且假体稳定性好、拒绝再次手术治疗。
常用药:利福平、万古霉素、喹诺酮类、达托霉素、利奈唑胺。
在临床治疗中应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性强、受生物膜影响小的抗生素。
-
万古霉素为培养阴性时的常用抗生素。2015年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会议指南推荐万古霉素联合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于治疗药敏结果阴性者。但最新研究发现,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吡肟治疗效果更佳。
-
对于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群,达托霉素疗效较佳,而利奈唑胺则对革兰阳性耐药菌疗效显著。
-
对于MRSA引起的PJI,临床上常选用万古霉素或达托霉素。
-
对于肠球菌引起的PJI,IDSA推荐使用氨苄西林。
-
对于链球菌感染,IDSA则推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及第三代头孢(头孢曲松)疗效均较佳。
-
对于真菌引起的PJI,临床多选用唑类(氟康唑)和两性霉素。
-
可以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生素:旨在提高PJI的治疗成功率,减少致病菌对单一药物的耐药性。例如:利福平作为半合成广谱抗菌药,具有抗生物膜活性,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可协同提高抗菌能力,临床治疗效果较佳。
目前,治疗PJI的临床一线用药为利福平联合氟喹诺酮。对于病原菌培养阴性或药敏结果尚未出来之前的PJI患者,应行经验性抗菌治疗,抗菌范围应覆盖广泛,但抗生素的具体选择尚未达成统一标准。
抗生素的大量、长期使用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会对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导致肝、肾衰竭,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机体功能障碍。大量使用抗生素还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从而产生一系列耐药性强的致病株,引起二重感染。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 PJI时,应合理用药,避免抗生素滥用,避免因过多使用抗生素造成的附加感染、耐药性菌株大量出现以及超级细菌感染的发生。
DAIR即通过术中彻底清除无活性组织,切除滑膜组织及炎性组织,然后用过氧化氢、碘伏、生理盐水反复浸泡、冲洗,必要时还可在保留假体的基础上更换组件,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治疗,旨在彻底清除病原微生物。
DAIR用于治疗PJI早期感染一直存在争议,虽然该术式保留了假体,可以减轻手术负担,但手术失败的后果较为严重,会严重影响后续治疗的成功率。
尽早清创是DAIR成功的关键一步,但清创时机的选择很关键。
由于细菌会于20d左右在假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并发育成熟,难以通过清创将其彻底清除,会导致感染反复存在。因此,DAIR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术后3周内。
2013年IDSA指南推荐:初次置换<30d,血源性感染<21d,且软组织条件良好者,可选择DAIR治疗。
DAIR的适应证::
①早期感染(初次置换<30d、血源性感染<21d或感染症状出现<21d);
②假体稳定性好,X线片显示无骨溶解表现;
③周围软组织条件良好、无窦道形成;
④致病菌单一且有符合药敏结果的抗生素;
⑤革兰阳性低毒力菌;
⑥年龄<50岁,假体的限制性低等。
禁忌证:
①已形成生物膜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②假体稳定性差;
③伴有窦道、无法关闭伤口或深部脓肿,周围软组织条件差;
④高毒力细菌感染(如MRSA或混合感染等)
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PJI无法清除假体周围已形成生物膜的细菌,达不到彻底根除感染的目的,而清创治疗若不联合抗生素,则无法抑制残留细菌的生长,手术成功率较低。清创联合术后应用抗生素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术后抗生素的选择及用法用量非常关键。
2013年IDSA指南推荐对于行DAIR 的患者,术后2~6周静脉注射敏感抗生素,之后改为口服抗生素,膝关节感染者口服半年,髋关节感染者口服3个月。
首次清创失败后是否可以再次清创治疗尚存在争议。
2013年的ICM提出, 除非有特殊诊疗方案,否则不建议多次行DAIR治疗PJI。若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上升或切口出现明显红肿、渗出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均应高度怀疑感染复发,应及时行二次清创,根据情况更换可动组件,即膝关节的垫片、内衬和股骨球头,旨在更好地暴露膝关节后方关节囊,暴露髋臼杯内部及股骨柄锥度,以达到更加彻底的清创效果。
人工关节翻修术是治疗初次关节置换术后PJI的常用术式,分为Ⅰ期翻修术和Ⅱ期翻修术。
Ⅰ 期翻修术主要是先清除假体周围脓性组织,然后取出原有假体,再次彻底清创,最后植入新的假体,术后给予抗生素辅助治疗。
目标:在彻底清除感染的基础上,重建一个稳定且功能良好的关节。
优势:手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关节破坏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Ⅱ期翻修术面临着两个核心问题:
Ⅱ期翻修术的适应证:
①具有全身感染症状;
②临床感染症状明显,但未发现病原菌;
③关节周围软组织条件差,或伴有窦道;
④慢性PJI;
⑤术前培养发现病原体耐药,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⑥能耐受多次手术。
禁忌证:
①反复顽固性的关节感染;
②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
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受损及严重骨质缺损,翻修已经不可能恢复功能。
截肢术是治疗PJI的终极手段,截肢对于患者身体及心理上的打击较大,因此,在选择该术式时,应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不到束手无策时,尽量不要采取该方法。
适应证:
①大量骨质丢失和(或)软组织缺失严重的顽固性感染;
②难以清创的坏死性筋膜炎;
③多次翻修及成形失败,且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④严重PJI危及生命者;
⑤顽固性感染且不宜行关节融合及成形术。
目前关于治疗方式的选择还无统一标准。
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感染持续时间、软组织条件、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并存疾病、患者对功能的要求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
对存在手术禁忌证并且对关节功能要求不高的患者,可选择长期抑菌疗法。
-
对于严重感染威胁生命的患者,若无其他有效控制手段,可能需行关节融合术或截肢术。
-
而扩创保留假体、一期翻修及二期翻修在临床上更为常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方法也需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对选择扩创保留假体或一期翻修的患者,术后应静脉使用敏感抗菌药物2~6周,序贯3个月的口服抗菌药物治疗。
-
对于选择二期翻修的患者,在第一期手术后亦需静脉使用敏感抗菌药物4~6周,序贯3个月的口服抗菌药物治疗。
-
抗菌药物的选择及使用疗程应个体化,综合考虑病原菌的种类、耐药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及不良反应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