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手术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5-14 浏览次数:210 次
肛瘘手术治疗心得体会
临床中肛瘘多需手术治愈。单纯瘘管切开仅适用于粘膜下或皮下浅层的肛瘘。低位肌间肛瘘可行瘘管切除术。针对高位肛瘘,李毅忠老师多采用挂线治疗,如高位挂线低位切开引流术、虚实结合挂线术。现做简要说明。
1、瘘管切开术:适用于粘膜下或皮下单纯或复杂的半瘘及全瘘。操作方法:病人取截石位,肛门、直肠常规消毒,在腰椎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先用银质柔软球头探针,从瘘管外口轻轻插入至内口伸出。或用1%的美蓝或龙胆紫从外口注入,使瘘道染有颜色,有助于寻找内口。根据瘘道深浅及走行不同,用适中的镰形刀切开窦道,并观察有无分支、窦道,以便全部切开。切口呈“V”字样,外口向外呈放射状延长切口1厘米,然后将创缘修剪整齐,仔细止血后,创面用碘仿纱布或油纱布充填。
2、瘘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肌间单纯全瘘、瘘管及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而影响肛门收缩或舒张者、病灶性肛瘘。操作方法:病人体位、麻醉、消毒均同瘘管切开法。先用1%的美蓝或龙胆紫,从瘘道外口注入,继用探针从外口轻轻插入,经内口穿出。用组织钳夹住外口的皮肤,沿探针的方向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至瘘管,再剪除皮肤、皮下组织及染有色素的瘘管。瘘管切除后,要仔细观察被切除的瘘管有无露色处,清理创口,呈“V”字形,经止血,外敷凡士林油纱条,用敷料固定、包扎。
3、虚实结合挂线术:该方法主要针对高位肛瘘,术中对括约肌深部以上的瘘管采用丝线结扎实挂线,利用丝线的勒割力量,部分切断肛直环上方瘘管壁(即实挂线)。术后7天左右,高位部分感染病灶被勒断后,结扎线结松动,此时,实线变为虚线,减少了挂线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进一步保护肛门功能。虚挂线继续引流坏死感染组织。此法解除了患者术后紧线痛苦。同时,采用丝线勒割代替橡皮筋挂线,多股丝线较橡皮筋引流作用更通畅,切割力度更强,速度更快,同时患者勒割痛苦程度明显减轻。
以上各种手术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几个重要经验总结如下:
1、瘘管尚未形成,应延缓手术治疗。
凡是瘘管未形成完整瘘管壁者,需审慎处理,不宜急于采取盲目手术,否则可造成肛管上皮或组织缺损,而影响肛管上皮的感觉和闭合,出现液流失禁、气体失禁、感觉性失禁。手术时还容易使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造成新的窦道或脓肿而影响治愈,或因术中探针探查时,极易造成假瘘道和内口,导致手术失败。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使病症更加复杂化。
瘘管尚未形成的临床指征归纳如下: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手术切开不足2个月者。②瘘道尚有大量的脓血性分泌物。②肛周触摸不到条素状纤维化瘘道。④经探针探查,瘘管走行方向不固定,探针移动范围广。⑤瘘道外口呈急性炎症浸润或溃疡⑥局部坠胀、疼痛,近期反复感染发炎。
2、瘘管的处理原则:
(1)瘘管壁是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因此,在行肛瘘切开术时,只要彻底剖开瘘道即可,不必切除管壁。
(2)瘘管切开后,创口应保持“V”字形,以防术后出现桥形愈合,创缘两侧要对称防止内翻。
(3)瘘管切除缝合,适应于瘘管壁完整的,若瘘管与周围组织关系不清楚,并有广泛粘连时,则不适宜采用此术式。
(4)瘘管在肛管直肠环或肛尾韧带以上通过者,应分次切开或挂线处理。
(5)瘘管呈90度弯曲,应在成角处作“T”字形切口,以利于引流愈合。
(6)瘘管围绕肛门半周以上,距肛缘2厘米以内,在切开寒道时,防止一次性全部切开造成肛缘内翻、肛管变形,影响功能。
(7)在肛门左右两侧同时有两个高位肌间瘘时,应分次切开手术。
3、内口的处理原则:
(1)内口底需彻底切除,包括肛瓣、肛窦、肛腺、部分内括约肌,及内口溃疡与周围瘢痕组织全部切除。内口处理的好坏,是关系到肛瘘能否彻底治愈的重要环节。
(2)内口切除后,要向上延长切口0.5~1.0厘米,深度与瘘管适应为宜。
(3)内口在母痔区,在切除内口时应结扎内痔,预防术后大出血。
(4)瘘管内注入色素溶液后,应注意肛瘘是否一个内口,或与附近的几个肛窦相通。手术时凡有漏色的肛窦,应一概全部切净,但也要注意色素液不宜注入太多,以免造成假象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