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3-14 浏览次数:159 次
青黛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青 黛 古 代 称 之 为“青”,即 靛 青,是 一 种 植 物 加 工 品,常 作 为 染 料、色 素 所 使 用。 荀子《劝学篇》有云:“青,取于蓝,而青于蓝”,《说文解字·草部》又云“蓝,染青草也”,可知“蓝”是提炼 “青”的源植物,春秋的《诗经》、秦汉的《礼记》已经记载当时“蓝”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历来作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品,古代常用于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湿疹等病证,有良好的疗效。目前具有循证依据临床疗效显著的青黛制剂主要集中于银屑病、白血病和溃疡性结肠炎3大疾病。
1 青黛药理作用研究
青黛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靛蓝、靛玉红。现代研究表明青黛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药理作用,现对其主要药
理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归纳如下。
1.1 抗炎、调节免疫作用:通过灌胃给药及外涂给药两种方式,对不同剂量青黛的抗炎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青黛灌胃给药对急性炎症作用明显,且高剂量组(600 mg/kg)抗炎效果更好,而对亚急性炎症作用不明显。外涂给药对急性、亚急性炎症模型均有明显的抗炎效果。可见青黛内服和外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外用抗炎效果更好。
1.2 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青黛与其单一成分靛玉红均可下调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修复结肠损伤,但青黛作用效果更显著,可见青黛中其他活性成分也发挥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青黛对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有研究表明,青黛制剂可使动物结肠上皮得到不同程度修复,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高剂量组甚至或已接近正常结肠组织。
1.3 抗过敏性皮炎:药物实验表明局部应用靛玉红可显著改善炎症性皮肤病变,原因可能是靛玉红抑制 MAP 激酶活性,有助于其抗过敏和抗炎,靛玉红也可降低血清总IgE 水平和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
1.4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青黛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色胺酮,对多种皮肤病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靛蓝对幽门螺旋杆菌抗菌活性较好,且有抗病毒作用;靛红具有抗微生物感染活性;青黛悬浊液对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和杀菌作用,但是青黛煎液无此作用。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青黛不同的剂型对抗菌作用也不尽相同。
1.5 抗肿瘤作用:靛玉红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具有体外抑制膀胱癌、人胃癌细胞株、人淋巴瘤细胞株、人宫颈癌细胞株 Hela 等活性作用,也可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但靛玉红本身具有肝毒性,其临床应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1.6 抗氧化作用:靛玉红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在较高温度下可清除羟基自由基、发生自身氧化。因此,具有清除羟自由基和抑制油脂的氧化活性,作用效果与自身浓度及外界温度有关。根据靛玉红抗氧化能力,若将其作为一种无毒无害的、保健的食品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1.7 其他:青黛还有保肝利胆、抗银屑病、抗白血病、抗甲状腺炎及镇痛等药理作用。
2 临床应用
常用青黛复方制剂有黛蛤散、青黛散、小儿清咽冲剂、珍珠牛黄安宫丸、复方青黛散(药用:青黛 30 g,儿茶 15 g,枯矾 6 g,黄柏 21 g,珍珠 3 g )等。青黛及其中药复方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炎症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腮腺炎、肺炎、甲状腺炎、结直肠炎、口唇炎及口角炎、念珠菌阴道炎、食管炎等;同时也可用于多种皮肤、口腔、呼吸系统及免疫系统及等多方面疾病的治疗,如银屑病、口腔溃疡、湿疹、带状疱疹、痤疮、鼻出血等。
3 不良反应
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口服青黛所带来的一部分不良反应。由于制备过程中需加入石灰再进行水飞,如水飞等工艺不佳,导致青黛中会残留大量石灰,石灰的药性与青黛相反,辛、温,有毒,并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导致口服青黛出现不良反应。除了一般的恶心、头痛、腹痛的不适,主要包括3个方面:肝损、肺动脉高压和诱导结肠炎。
3.1 2013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了青黛制剂的不良反应,文件提及肝脏生化指标异常者禁用青黛制剂。3个主要的不良反应中肝损最为常见,而且是可逆、轻度的。
3.2 肺动脉高压可能与患者超剂量、服用非正规药物有关,目前看是属于罕见的,停药后也是可逆的。
3.3 有报道青黛可能诱导结肠炎的发生,主要病变在于右半结肠或升结肠壁增厚、充血水肿,缺血性结肠炎、回盲肠套叠的结肠炎。前者停用青黛后结肠炎消失,后者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这些青黛诱导的结肠炎病例在青黛给药后相对较早发生,主要发生在右结肠,推测可能因为青黛倾向于储存在这个区域。由此可知,另外青黛口服反而诱导结肠炎的报道也尚属于个案范畴,这些均有待后期不同研究机构和地区去重新评估以及随访。
4 肛肠科应用
我科常用青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直肠炎。中医学根据症状将肠道炎症性疾病归为“痢疾”“泄泻”“肠澼”“便血”“腹痛”的范畴。我科在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采用中药口服、灌肠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灌肠方用李毅忠老师经验方“结肠炎1号方“、“结肠炎2号方”。方中重用青黛,取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西医药理研究也证实青黛的抗炎、抗菌、抗过敏、减轻炎性细胞浸润、修复结肠上皮的功效。《本经逢原》中指出:“青黛,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治疗放射性肠炎时李老师也用“四黄汤”加减保留灌肠,药用大黄20g,黄连20g,黄柏20g,黄芩20g,苦参20g,青黛30g,白芨20g,白花蛇舌草20g,重楼20g,半枝莲15g,茯苓12g,枳壳15g。取青黛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的功效。灌肠疗法,可以避免首过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青黛的肝毒性。除此之外,灌肠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肠道,增加药物利用度,加快吸收,提高疗效,降低肠道炎症反应。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的同时,又减轻了不良反应。但青黛不宜入汤药煎服,常用入丸散内服,或调敷。因为青黛的化学成分为靛蓝,不溶于水,煎煮后煎液混浊,影响方药中其他饮片有效成分的煎出;并使煎液过滤困难,而且青黛的细小微粒可与药渣粘附,造成浪费。所以我们建议青黛用于灌肠时可另煎过滤后与其他药液混合或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