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经方辨治咳嗽应该注意这几点

发布时间:2023-01-04  浏览次数:1938 次     来源: 胡希恕经方医学  

经方治疗咳嗽,采用六经辨证有较好的疗效,《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思想为指导,采用经方治疗咳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试从六经方证辨证角度探讨经方治疗咳嗽的思路。

咳嗽可见于太阳表证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咳嗽一症论述精详。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及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提出以风邪概括外感六淫之邪,客于肺则咳嗽,治法为发汗。发汗为八法之一,针对的则是太阳表证。可知咳嗽一症可见于太阳表证。按照《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除咳嗽,若伴有身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太阳中风,方用桂枝汤,伴有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为太阳伤寒,方用麻黄汤。若脉沉脉弱,属少阴病,方应合四逆辈。即根据六经辨证为表证,再根据舌脉辨为太阳病、少阴病,再具体到方药。

咳嗽临床上多见于表里同病
《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咳嗽只是临床中一个症状,病位不一定在表,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黄元御在《黄元御伤寒解》中提到小青龙汤用于表有寒而里有水也,伤寒之人,或表邪外郁而宿水里发,或渴饮凉水而停留不消,是以多有水气之证。以其热渴,双解表里之寒,小青龙乃不易之法也。小青龙汤是里阳之虚,内有水气。阴阳一偏,逢郁即发,大小青龙,外解风寒而内泻水火,感证之必不可少者也,提出小青龙汤为表里双解方剂,用于表有寒,内有水饮证型。曹颖甫《经方试验录》曰:余屡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顾必审其咳而属于水气者,然后用之,非以之尽治诸咳也。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又在文中如何得水气,一则习游泳而得水气,二则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也,四则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

证实小青龙汤用于外有表寒,内有水饮之证型,并对内有水饮4种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药量轻重,曹颖甫也有自己的观点: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因此四者协力合作,犹一药然,用五味尝多至三钱,切勿畏其酸收。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并对小青龙汤主治进行了阐述:小青龙证,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皆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初可勿拘,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遑论其他或喘、或渴、或利、或噎此皆经验之谈,不必泥于书本。只要辨证为外有表,内有水气,无论症状如何,皆可以用小青龙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历代医家多认同此观点,代表方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但事实上,咳嗽亦可见里证、半表半里证。

咳嗽可表现为里证或半表半里证
经方注重方证相应,它的魅力在于效如桴鼓的临床疗效。在《伤寒杂病论》文中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证、柴胡证、四逆辈等方剂在《伤寒杂病论》中被多次提到,它强调了在经方辨证中方证相应的重要性。在经方临证中,当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从而治愈疾病。可以说经方临床疗效的有无,在于辨六经辨方证是否准确。《伤寒杂病论》条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咳嗽不仅表现在表证,通过疏散表邪达到临床上很好的疗效,通过六经辨证,亦有里证、合病、并病的问题。

咳嗽以合并里阴证常见
马家驹老师在多年临床中发现,慢性咳嗽久治不愈往往会伴有里虚寒,太阴病的痰饮水湿,表现为舌胖大有齿痕、脉沉弱、便溏、乏力、恶寒等,在应用半夏厚朴汤的基础上,需要加大温运太阴的力度,可能会与四逆汤相合如果虚证不明显,只有乏力、气短、便溏的症状,就与四君子汤相合面对一些久治不愈、顽固性疑难杂症的时候,要多关注太阴的问题。

小结
柯琴推崇六经辨治,在他的《伤寒来苏集》中曰: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咳嗽的治疗同样需要遵循仲景六经辨证原则,即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经方强调辨六经,而辨六经的实质即是辨八纲,即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因此可以通过辨八纲来确定六经。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经方愈病之理在于辨方证,方证相应方能效如桴鼓。临床上当先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再辨病性(大的方面是阴阳,具体为寒热、虚实)。即表证的阳证为太阳病,表证的阴证为少阴病,少阴病是邪在表而呈虚寒一类证候者,里证的阳证为阳明病,里证的阴证为太阴病,半表半里证的阳证为少阳证,半表半里证的阴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部位可用排除法确定,症状非里证非表证即为半表半里证,再辨别阴证阳证,病位确定了,方子也就确定了。临床上深深体会,经方临床疗效的有无,在于六经辨证是否准确。

在《黄帝内经·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六经病皆可引起咳嗽,咳嗽病位不一定在表,可在里,或半表半里,或表里合病,在表则从表论治,在里则从里论治,表里合病则可表里双解,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因其可表现为多种经病,故临床治疗需以六经方证为准。

医案分享
樊某某,女,50岁。2019年8月1日初诊。主诉:咳嗽3个月余。刻下症:咳嗽,平卧后明显,痰少白黏,无鼻部症状,饮水多自觉饮停右胁肋,无胃脘部不适,乏力不恶寒,二便调,饮水多小便频,口黏。既往3个月前行右肺癌胸腔镜手术,左肺结节、乳腺结节病史。舌暗红,苔薄腻,脉弱。

辨证分析:咳嗽痰少白黏,饮水多自觉饮停右胁肋,小便频,口黏,属太阴病,结合舌脉,辨六经为太阴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

紫苏梗15g,厚朴12g,茯苓15g,生姜10g,姜半夏15g,猪苓10g,泽泻15g,炒白术15g,桂枝10g,陈皮15g,红曲米12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8月15日二诊。上方服第2剂药咳已,今日感冒,喘,腹泻,汗出不多,无鼻部症状,头痛,胸闷,无口干苦,尿频。舌暗红,苔薄腻,脉弱。有表证,调整方药为:紫苏梗15g,厚朴12g,茯苓15g,生姜10g,姜半夏15g,麻黄10g,杏仁10g,炙甘草10g。服药后覆被发1次汗,若感冒愈,去麻黄,接上方。

9月12日三诊。咳嗽已,感冒症状已。

按语:经方治病,重在辨证。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辨各经脉证并治,六经是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经,寒热、虚实为纬,将百病划分为六经病。分为表实热证的太阳病,表虚寒证的少阴病,里实热的阳明病,里虚寒的太阴病,半表半里偏于阳热证的少阳病,半表半里偏于虚寒证的厥阴病,这样六经与八纲一一相应。辨六经的过程,其实就是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过程。

该案中,患者中年女性,以咳嗽为主诉,无明显表证,不属于太阳、少阴证,饮水多则饮停右胁肋,小便频,口黏,脉弱,为里寒证之太阴病。整体病性属虚属寒,属于阴证。此病为太阴病,咳嗽,给予半夏厚朴汤合五苓散加减。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五苓散,黄元御在《伤寒悬解》中提到小便不利者方用茯苓,五苓散则兼用猪、茯苓、泽泻泻水以发汗。伤寒多传太阴,病水者固众。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猪、茯苓、泽泻行水而泻湿。二诊中患者有表证:喘、头痛、汗出不多,辨证为太阳病,加用麻黄汤。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不汗出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嘱服药后覆被发一次汗,去麻黄,接上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