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气不足论治抑郁症伴失眠思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4-04-17 浏览次数:148 次
1 病机关键,脏气不足
1.1 肝气不足,疏泄不及,魂不安舍 《医碥·郁》云:“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肝性喜舒畅而恶抑郁,主疏泄,有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郁证多从肝论治。肝在志为怒,人郁怒不解则易于伤肝,从而致肝气虚弱。《四圣心源》有言:“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肝气不足,则肝不藏魂,魂有所失,出现梦魇、精神恍惚、思维迟钝等神志失常症状;“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肝气不足,则肝升发不及,失于疏泄,致肝藏血摄魂功能失常,魂不守舍而失眠。肝气不足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闷闷不乐、兴趣丧失、梦魇、难以入睡,伴两胁不适、善恐易惊、倦怠乏力、精神恍惚、视物不清、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1.2 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易悲难安 《灵枢·邪客》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思维、意识、情感等情志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若心气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则血液生成不足,血运失畅,心神失养,神不在位,故见精神恍惚、神疲乏力、思维迟缓等神志异常症状,亦见心悸怔忡、惊惕多梦等失眠症状。《张氏医通》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张氏认为思虑过多、情绪异常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其机理为心气受损、心血暗耗致心神失养、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多梦、思维迟缓,伴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3 脾气不足,运化失司,脾意不安 脾藏意主思,人的志、意可以统御精神,收摄魂魄,调节人的适应能力和情志变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的正常运转有赖于脾气的正常运行。脾气足则气血化生有源、运行通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灌溉,神有所养。脾气虚,则脾主运化、调控气机变化的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机体气机失畅,导致脏腑功能障碍,神失所养,可见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情绪低落表现;脾气虚弱失于固摄,血液逸出而致阴血虚弱,阴不制阳,阳虚浮于外而不交于阴,导致失眠的发生。脾气不足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疲惫、入睡困难、噩梦频发,伴食欲下降、倦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胖、苔白,脉弱。
1.4 肾气不足,气少神衰,肾志逆乱 肾藏精,精舍志,志是对神志活动的高度概括,是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具有调节、控制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作用[12]。《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肾气不足,肾藏志功能减退,故而出现意志消沉、脑力衰退、动作迟缓、能力降低等抑郁症状;《血证论》亦言:“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肾志潜藏,睡眠得安。若肾气虚弱,则肾不守志,肾志浮越于外,致夜寐早醒发为失眠。肾气不足型抑郁伴失眠主要表现为意志消沉、兴趣丧失、失眠,伴盗汗、健忘、脱发、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暗,舌暗淡、苔白,脉弱无力。
1.5 肺气不足,宣降失常,魄神不安 肺藏魄,肺主一身之气,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调控气机的升降出入。《类经·脏象类》言:“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肺气旺盛则体健魄全,耳聪目明、感觉灵敏、动作正确协调;肺气虚,则魄不藏,出现表情淡漠、呆滞,生活疏懒,甚至整日闭门不出等抑郁表现。《灵枢·淫邪发梦》曰:“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肺气旺盛,则阴精足而魄安,魄安则藏而寐安;若肺气亏虚,阴精乏源,肺不藏魄,神魄不安,故见睡眠浅而易醒、多梦,或夜间频频惊醒等。肺气不足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失、难以入睡、夜间易醒,伴气短喘促、自汗、畏风、易于感冒、声音低怯,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弱。
2 治疗原则,补益脏气
2.1 补气疏肝,摄魂解郁 2.2 益气养心,开郁助眠 2.3 健脾安意,调畅气血 2.4 补肾守志,养神解郁 2.5 补肺镇魄,调理宣降.
五脏气虚是抑郁症伴失眠发生的根本原因,临证时需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以补益脏气、解郁安神为基本治法,究其所虚之脏进行遣方用药,并兼顾他证灵活化裁,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除予以药物治疗外,还需嘱患者进行自我调整,如在日常生活中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必要时,还可进行心理治疗以系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