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药方

经典药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药方

基于“阳热怫郁”理论论治带状疱疹思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4-10-08  浏览次数:127 次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主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疱疹病毒可潜伏在神经细胞中,常在免疫力低下时诱发,发作时表现为簇状水疱呈条带状分布在身体的一侧。带状疱疹在中医学中又被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该病的病机主要以肝经郁热和湿热毒邪壅盛为主。基于此病机理论,临床治疗多重用苦寒直折法,然实际观察单纯运用此法疗效并不理想,若治疗不当,延误病情,往往会引发后遗神经痛,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笔者认为,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与刘完素的“阳热怫郁”理论相契合,故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探讨带状疱疹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1 “阳热怫郁”理论溯源
“阳热怫郁”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其病因可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出发,外感责之六淫侵袭,内伤责之情志过极。外感和内伤使得阳热之邪过盛,怫郁之热又可加重阳热变生他邪,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不仅描述了阳热邪气过盛的身体状况,也包含阳热怫郁的思想。而后张仲景以此为基础,指出外邪侵袭导致“阳气怫郁不得越”。金元时期,刘完素则确定了阳热怫郁理论并进一步完善,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为热证”“六气皆从火化”,临证中灵活运用寒凉药治疗热病。
1.1 外感之六淫侵袭 六气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包括风、寒、暑、燥、火。《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提道:“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六气掌握着季节气候变化和事物生长规律,火则穿插在诸气当中,与诸气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气过极,都能化热化火。
1.2 内伤之情志过极 情志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人的正常情绪活动包括怒、喜、思、悲(忧)、恐。而当一种情绪表现过度就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情志所致的疾病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所谓五志也,五志为五脏所化,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故“五志”又被称为“五脏之志”。刘完素认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故将“五志”称作“五火”。朱震亨以刘完素火热派学术思想为基础,将其推衍为“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意在阐述五志与五脏相应,情志过极,劳伤本脏及母子脏,气机运化不利,郁而化热,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大怒则火起于肝”、“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等。
2 “阳热怫郁”理论与带状疱疹
“阳热怫郁”理论中“阳热”和“郁”是密切相关的,阳热是因,怫郁是果,阳热则郁。阳热之邪可来自外界,也可产生于体内;郁是各种因素使得阳热邪气蓄积在体内无以发散,久之成郁,郁而发病。而带状疱疹可因外界湿邪、热邪侵袭引动体内伏邪而发病,也可因情志因素使湿热邪气郁结体内而发病,故发病特点与“阳热怫郁”不谋而合。
2.1 情志不畅,郁从中生 情志因素是带状疱疹发病的重要原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情志不利,则抑郁伤肝,肝气不疏,郁于体内则化热生火。刘完素认为:“五志所伤皆热也”,“五脏之志过劳,则劳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五志可以化火化热,导致阳热怫郁。患者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劳累体虚,致使肝气郁滞,郁热化火,熏蒸于肌肤而发疱疹。
2.2 水湿困阻,郁而生热 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则无力运化水液,水液停滞,聚而生湿,湿邪困脾发于肌肤可表现为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刘完素认为:“水湿本为阴邪,不可化生火热,然水湿郁久,无以宣化,停聚而生热化火”,同时认为湿病多与热兼化,“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由此可知,湿邪的发生与火热怫郁有关。此外,湿邪不仅因脾虚无力运化水液而生,还可由外入内,如嗜食肥甘厚味、外感湿淫等皆能生湿生热。壮医认为,毒邪蕴结肌肤是带状疱疹发病因素之一,当人体正气不足时,湿、热、火等毒邪侵袭人体,阻滞龙(中医的血脉)火(类似神经系统)二路,随气血流注并蕴积于皮肤,导致龙火二路在皮肤的分支壅滞不通,甚至引起火路的调节中枢“巧坞”(大脑)失常,终致三部之气运行不协调,气血失衡,发为带状疱疹。
2.3 血气虚衰,郁滞化热 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多在疾病后期,临床可表现为皮损消退后仍感觉疼痛不已。此证型带状疱疹多发生于老年人群,老年患者通常体质较虚弱,血虚肝旺,毒热较盛。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使得肝体失调,体阴不足可导致阳用异常,阳用异常也可导致体阴不足,阴阳互损,以致肝阳上亢,肝气郁结,火热内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病乘脾,使得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而生湿,肝脾同病,湿热相合,熏蒸肌肤发为疱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停滞局部则成血瘀,阻塞经络,以致疼痛。刘完素认为热和郁密切相关,“阳热发则郁”,“阳热易为郁结”,并将两者的关系比作“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此外,在发病过程中应注意“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的特点。因郁而病即因阳热怫郁于脏腑、皮肉致带状疱疹发作;因病而郁为带状疱疹所致疼痛常常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人的睡眠及生活,使人情绪抑郁,郁而化火,从而使阳热怫郁的病症情况更甚。
3 宣、清、通三法共用治疗带状疱疹
《黄帝内经》中有“火郁发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热者寒之”等治法。刘完素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阳热怫郁”的主要治法为宣、清、通三法共用,他认为:“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以防风通圣散治“阳热怫郁”诸证,使营卫和谐,表里畅达。《医宗金鉴》[17]评价该方为“治一切风火之邪,郁于三焦表里经络,气血不得宣通……功效甚奇,用之自知其妙也”。故以宣、清、通三法共用来开通郁结之阳热邪气,协调体内体外,恢复机体正常生理状态。
3.1 宣——火郁发之 宣即宣散怫郁之火,取火郁发之之意。火郁发之属于《内经》五郁治法的一种,其含义为顺应火热炎上的特性,宣发体内郁热,从而恢复气机调畅的平衡状态。带状疱疹因机体内阳盛则热或邪热侵扰而发,风火之邪阻于肝胆,热毒郁于肌表发为疱疹;湿热内蕴,毒热互结,熏蒸肌肤则疹出红肿。刘完素认为:“郁而不散为壅,必宣剂以散之。”防风通圣散中防风、荆芥、薄荷等辛味药,虽是解表之药,但因辛味能散能行,可宣散怫郁之火。故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可配伍轻清宣散之品以宣透气机,透达郁火郁热,诸如柴胡、僵蚕、蝉蜕之类。
3.2 清——热者寒之 清即清解热毒,有热者寒之之意。带状疱疹的发病或因火热毒邪之侵袭,或因湿热之气在体内郁积过盛而化火热之毒,故在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为基础。清热解毒法贯穿于带状疱疹治疗的整个过程,从斑丘疹到簇集成群的水疱,同时伴随着剧烈的疼痛,皆是火毒郁积过盛,灼伤肌肤之表所致。刘完素认为:“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寒药,皆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意在可适量使用寒凉药苦寒直折,清降气分之热,使郁火由内由下而去。防风通圣散中黄芩、连翘、石膏等为寒凉之药,取热者寒之之意,清泻阳热之邪。因此带状疱疹的遣方用药以寒凉者居多,如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黄柏之类。
3.3 通——清泻阳热 通包含下法,但不完全等同于下法。刘完素指出,通是对结滞、郁结而言,“所谓结者,怫郁而气液不能宣通也”。虽然清热解毒法在带状疱疹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但是单用寒凉药物往往还不够,因为阳热发则郁,郁则气不通,故而清热的同时必须使热邪上下分消,以有出路。导致带状疱疹发病的火热之邪多为郁热,而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脊神经根引起,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为发病之伏邪,可隐匿在机体中,蕴结不解,在人体正气受损或不足时,伏湿、伏热之邪发于肌表而引起疱疹;另外在带状疱疹病程后期,疼痛较甚,日久难愈,多表现为气滞血瘀之象,此时更应注重通法的运用。因此,治疗带状疱疹还应考虑到疏通郁结的问题,使清热的效果更好。此处通法针对郁结不得开通而设,意在使郁结开通、气和而愈,只要达到此目的,就属于通的范围。防风通圣散中川芎、当归、白术能散能行,三药有行气活血之功,可使血脉通畅,令郁结得以开通,是谓通。“通,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故临证可用防己、木通、厚朴、泽泻、槟榔、半夏、苍术、陈皮、枳实、葶苈子等。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