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发布时间:2024-08-19 浏览次数:918 次
别名: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l0 )。
组成:半夏(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12枚 甘草三两 (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胃气不和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病机分析:所治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人,以致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见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屑胃气不和之征。
配伍意义:适应证的病机甚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尽管如此,实以邪热内陷为主,故方宜选黄连为君,该药苦降寒清,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
恰如《本草正义》卷2所谓 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
《本草图经》卷6曾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清热,利小肠故也”,是为臣药。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用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尤佳。《医学启源》卷下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7)。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两味亦为臣药。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调养下后损伤之胃气,另外,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可兼使药之用。
综观全方,连、芩苦寒降泄清热,夏、姜辛温开结散寒,参、枣、草甘温益气补虚。诸药合用,将聚于心下之邪气横疏纵畅中运,则痞满易消,清升浊降,则吐泻自止。另外,连、芩、夏味苦,还可燥湿,若胃有湿热或痰湿者,亦甚合适。总之,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临床运用:1、证治要点本方用治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者。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热多寒少以芩、连为主,寒多热少重用干姜,浊饮上泛重用半夏,寒热相等宜辛苦并行;若痞证呕甚而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大枣,加枳实、生姜以理气止呕。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和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口腔粘膜溃疡等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本方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若痞为气滞或食积等原因所致者,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