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痰证常用方药之二陈汤
发布时间:2024-07-11 浏览次数:234 次
中医有“治痰通用二陈”之说,即指二陈汤而言。很多治痰的方剂,也是采用与二陈相同的药物;有的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
至于二陈汤本身,在应用上,药物的加减,各个方书也有所不同。二陈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关于它的主治、方剂组成及其用法,有如下的记载: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右为㕮咀,每服4钱,用水1盏,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七分,去渣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
从方剂组合来看,半夏是燥湿化痰药,又能降逆和胃,陈皮也是燥湿化痰药,又能理气健脾,茯苓渗湿利水,甘草和中润肺,乌梅酸敛生津,生姜温中止呕。
归纳起来,其作用在于和胃、理气、燥湿、化痰。是理脾胃,治湿痰的一个效方。徐灵胎认为:二陈汤的作用,在于“治胃中寒湿痰浊”等证,他用以“治肥盛之人痰湿为患,咳嗽胀满。”(《兰台轨范》)朱丹溪也是善于用二陈汤的,他指出:“二陈治痰要药,世多忽之,且平胃散为常服之药,二陈汤反不可服乎?但能随证加减,用之无不验。”又说:“二陈汤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胸膈宽。脾虚者,清中气以运痰降,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气。眩晕嘈杂,及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丹溪治法心要》)丹溪治食郁瘀滞,胸膈不快,所用的加味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橘红、半夏、茯苓、川芎、香附、枳壳、黄连、甘草。又: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的二术二陈汤,组方是: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3片,枣1枚同煎,稍热服。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刘河间治热痰,头眩,用二陈汤加黄芩,即黄芩二陈汤。
从中可以看出,治痰饮的方剂,多数是以半夏为主,追溯其源,也是从仲景治痰饮的方法发展而来的。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呕吐,谷不得下,及心下有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即小半夏汤加茯苓,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此外,《景岳全书》所载“御药”:大半夏汤(一名橘皮汤):半夏、陈皮、白茯苓、生姜,治痰饮及脾胃不和。茯苓半夏汤:白茯苓、半夏、生姜,治呕吐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惊悸,及小儿等病。《宣明论方》橘皮半夏汤:陈皮、半夏、生姜,治痰涎壅嗽,久不已者。以上各方,由半夏、生姜,加茯苓,再加陈皮,即沿用至今的二陈汤。
小儿常见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疾病,也即是以咳嗽痰喘、呕吐腹泻这类与痰湿有关的疾病较多。
经常使用的方剂也不外乎燥湿化痰、利水清热、和胃健脾等方面作用较好的一些效方,其中不少都是与二陈有关,或者是由二陈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