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发布时间:2024-02-08 浏览次数:34 次
患者姓名:赵某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42.12.21
就诊日期:2024.2.8 初诊、复诊:初诊
主诉:头痛1月余。
现病史:初诊:发病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每遇冷空气则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伴嗜睡,眼痒,每遇夏季则眼痒发作,口服西药效果欠佳,遂来诊。现症:头痛,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伴嗜睡,眼痒,精神欠佳,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既往史:①慢性肾炎病史,服中药已治愈;②慢性胆囊炎病史至今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未见报告单)
中医诊断:头痛
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 法:疏肝利胆,温补三阴。
处 方:柴胡15g, 黄芩15g, 党参20g, 炙甘草10g,
附子6g, 白术10g, 干姜12g, 炙麻黄6g,
细辛3g, 麦冬10g, 五味子15g, 苏叶15g,
桂枝15g, 白芍15g, 茯苓20g, 丹皮15g
川芎30g, 白芷6g。
6剂,水煎服,分次温服
复诊:无。
心得体会:“头痛”一证,多由外感、情绪失调、饮食劳倦、过劳等原因,导致气血瘀滞,络脉不通。本案特点有三:一是患者每遇冷空气则鼻塞、流清涕。鼻为肺窍,症状在手太阴肺,本在足太阴脾,为脾胃阳虚,土不生金,肺气失宣。二是患者头痛眼痒,木郁化火,肝失疏泄,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三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为肾阳虚。证属肝脾肾功能失调。治宜疏利肝胆,温补三阴,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桂枝、白芍,清肝、疏肝、温肝、补肝,肝木得疏,则经络畅通,配伍川芎、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则头痛眼痒自止。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培补后天之本。附子、干姜、炙甘草暖肾壮阳,以补命门之火。麻黄、连翘、赤小豆祛风清热,解毒止痒。诸药合用,水暖土和木达,而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