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查房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27 次
一、慢阻肺吸入性药物分类?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吸入性药物主要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以及一些联合制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吸入性药物:
1. 支气管舒张剂:这是慢阻肺治疗的基础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如福莫特罗,短效胆碱受体拮抗剂(SAMA)如异丙托溴铵,以及长效胆碱受体拮抗剂(LAMA)如噻托溴铵。
2.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虽然ICS不是慢阻肺治疗的首选,但它们通常与LABA联合使用,以减少ICS的剂量并提高疗效。ICS可以减少气道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肺炎的风险。
3. 联合制剂:近年来,三联吸入治疗(ICS/LABA/LAMA)在减少急性加重、改善肺功能方面显示出优势。例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格隆溴铵是一种常用的三联吸入制剂。
4. 其他药物:包括茶碱类药物、黏液调节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和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等,这些药物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帮助改善症状和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
二、降尿酸药物有哪些?
降尿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降尿酸药物:
1.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别嘌醇(Allopurinol):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型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非布司他(Febuxostat):也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适用于慢性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的治疗,以及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痛风症状的尿酸性肾病。
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适用于尿酸排泄不良型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丙磺舒(Probenecid):同样可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3. 尿酸酶制剂:
培戈洛酶(Pegloticase):通过催化尿酸氧化成可溶性的尿囊素,适用于难治性痛风患者。
在使用降尿酸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尿酸生成和排泄的情况、肾功能、是否有痛风石等)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此外,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别嘌醇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超敏反应,特别是在携带HLA-B5801基因的人群中风险更高。因此,在使用别嘌醇前,建议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非布司他则是一种较新的降尿酸药物,适用于那些对别嘌醇不耐受的患者。
在开始降尿酸治疗时,通常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1~2周开始,但如果患者此前已经在服用降尿酸药物,则不必停用,而是在抗炎治疗的同时继续使用,并在急性痛风缓解后逐渐加量。
三、晕厥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晕厥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晕厥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心源性晕厥: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晕厥,通常与心脏疾病相关,如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疾病、心肌梗死等。
2. 直立性低血压(OH)导致的晕厥:当人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
3. 反射性(神经介导的)晕厥:包括血管减压性晕厥(单纯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吞咽性晕厥等,这些通常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
4. 其他原因:包括低血糖、重度贫血、过度换气、精神疾病(如癔症、焦虑性神经症)等。
5. 血液成分异常:如低血糖综合征、贫血、过度通气综合征等。
6. 脑血管问题:如脑动脉弥漫性硬化、短暂性缺血发作等。
7.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血压下降或影响心脏功能,从而引起晕厥。
8. 情境性晕厥:如咳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这些通常与特定情境下的身体反应有关。
四、激素的作用和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根据其血浆半衰期分短、中、长效三类。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去炎松。长效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药
生理作用
1、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和糖原合成,抑制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而使血糖来路增加,去路减少,升高血糖。
2、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分解,抑制其合成,形成负氮平衡。GCS可提高蛋白分解酶的活性,促进多种组织(淋巴、肌肉、皮肤、骨、结缔组织等)中蛋白质分解,并使滞留在肝中的氨基酸转化为糖和糖原而减少蛋白质合成。
3、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可激活四肢皮下脂酶,使脂肪分解并重新分布于面、颈和躯干部。
4、水盐代谢:有弱的MCS样作用,保钠排钾。引起低血钙,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ADH的抗利尿作用。
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2 免疫抑制作用
3 抗休克作用
4 其他作用
1) 与造血系统:GCS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Hb、血小板增多,能使中性白细胞数量增多,但却抑制其功能。使单核,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减少。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可使淋巴组织萎缩。减少淋巴细胞数。但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则促进淋巴组织增生而增加淋巴细胞数。
2)CNS: GCS兴奋CNS。出现兴奋、激动、失眠、欣快等,可诱发精神病和癫痫。
3)消化系统:GCS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黏液的分泌,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骨骼: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骨质疏松。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1)感染:
长期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降低机体的抵御疾病的能力,增加了细菌和真菌的感染机会,并能使原有结核病灶发生活动和扩散。在应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感染和结核的发生,以及时防治。
(2)类似肾上腺糖皮质功能亢进症:
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呈向心型肥胖,四肢相对瘦小,全身出现多毛、痤疮样皮疹、四肢乏力、消肿、低血钾、尿糖等症状。一般在停药后上述症状可逐渐恢复。但对症状明显的要予以必要、及时的治疗,如降糖或补钾疗法,以免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
(3)骨质疏松:
长期大量激素治疗可增加钙的排泄量,抑制维生素D的作用及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骨质疏松尤以绝经期的妇女及老人更易发生,严重者可发生自发性骨折。长期大量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应同时补充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
(4)诱发或加重溃疡:
激素有刺激胃酸分泌,减少黏液分泌,降低胃黏膜抵抗力,可诱发胃溃疡或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急性胃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5)反跳现象:
这也是激素治疗的副作用之一,有些疾病在应用激素治疗后症状得以控制或缓解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出现原有病情的皮损复发和加重的就叫反跳现象。反跳的原因可能是因病人对激素形成依赖性或病情未完全控制所致。有时还可诱发严重的红皮症及急性泛发性脓疱病型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