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角度治疗心衰
发布时间:2024-11-08 浏览次数:42 次
临床中常遇到慢性心力衰竭者,尤其老年人居多,是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失常,从而导致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证候群,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可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以心、肺、脾、肾的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瘀血、水湿、痰饮内停为标,各脏腑中以阳气不足居多,其中尤以心之阳气不足为甚。结合师父的教诲及自己近两三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工作总结,采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论治心力衰竭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阴与阳是整体中相互对立依存的一对元素。阳化气、阴成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整体,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然而阴阳中又有阴阳,说明阴与阳都具有功能和物质的两面性,阳化气是物质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更侧重于功能方面的作用,阴成形是物质从无形凝聚为有形的过程,更侧重于形态的描述,这两个方面是互为依存的,相互为用的。阳化气必须依赖有形之精的原料给予,阴成形必须依赖无形之气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