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查房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4-06-12 浏览次数:30 次
一、脑干包括哪些?
脑干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枢,是一个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维持个体生命。
位置:脑干位于人体的颅后窝前部,枕骨大孔前方的斜坡上,下方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接,上方接间脑,背面与小脑相连。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之间围成的室腔为第四脑室,它向下续于脊髓的中央管,向上通中脑导水管。
结构
脑干的内部结构与脊髓相似,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脑干从下往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脑干表面附有第I11-XII对脑神经,从上向下依次与脑干相连,大脑皮质、小脑、脊髓之间通过脑干进行联系。此外,脑干中还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及视、听和平衡等反射中枢。不同类型的分类对于指导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皮下出血常见于哪些原因?
总述:皮下出血是由于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可与非疾病因素有关,如衰老、女性生理期、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与外伤、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有关。
症状起因
1、非疾病因素
(1)衰老: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不能正常地收缩发挥止血作用,就会导致皮下出血。
(2)女性生理期:女性的月经来潮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管壁变得脆弱,增加皮下出血的风险。
(3)药物副作用:如果因治疗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机体凝血功能下降,就会更容易发生皮下出血。
2、疾病因素
(1)外伤:日常生活中无意磕碰,皮下小血管受到挤压损伤会导致出血。
(2)血液系统疾病: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破坏过
点我有惊喜
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功能异常也可引起皮下出血,比如遗传性的血小板无力症。
(3)全身性疾病:例如严重感染、肝硬花肝功能衰竭、维生素K缺乏症等疾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皮下出血。
三、什么是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在多种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机体凝血与抗凝过程平衡失调的复杂的病理改变,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或称为综合征。
常见症状:
出血:这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输液或肌注扎针部位的大片瘀斑,止血时间延长或流血不止,抽到试管内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延长,血尿,黑便及神志模糊、嗜睡、昏迷等。
休克:表现为一时性或持久性血压下降。且 DIC 患者早期即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差。
血栓性表现:多发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是 DIC 的最早期表现,但是症状隐匿,症状出现时间晚于微血栓形成时间。此症状可以表现为皮肤黏膜因血栓形成,而出现多发坏死,脏器功能受损(如出现呼吸困难,缺氧;肾功能衰竭,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心跳加快,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精神神志改变,意识模糊,难以叫醒甚至昏迷等)。
微血管病性溶血:患者突然发生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寒战高热、皮肤黄染、腰痛、尿色变红、血红蛋白降低。溶血也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以及机体出现缺氧症状,如心绞痛。
原发疾病症状:除典型症状外,尚有其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感染、肿瘤、手术、创伤等,均各有其相应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种症状表现,可以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程度出现,甚至肉眼观察难以发现。而且,出现上述症状的一项或多项,也并不一定就是 DIC。医生会将其与严重肝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磷脂综合征、某些中毒症状等进行鉴别。
为什么会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感染性疾病:特别是革兰氏阴性(一种染色方法)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最为常见,其他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疟原虫感染等,也会导致 DIC。
产科并发症(病理产科):也是急性 DIC 的常见病因,如羊水栓塞(本身即相当凶险)、死胎滞留、胎盘早剥、胎盘前置、流产感染、妊娠高血压等。
恶性肿瘤:如血液系统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最常见的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实体性肿瘤(肺癌、胰腺癌、消化道腺癌、前列腺癌、肝癌、多发转移癌等)。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如肺脏、前列腺、胰腺、肾上腺、颅脑的外伤或手术,还包括多发性骨折、挤压综合征、严重烧伤、器官移植、大型血管瘤等。
内科疾病等:如各种休克、恶性高血压、严重缺氧、重症肝病、重症胰腺炎、肾病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肿瘤放化疗、溶血反应等。
医源性因素:包括药物、手术、放化疗等治疗,革兰阴性菌污染性输入等不正常的医疗过程。
其他:中暑、一氧化碳中毒、脂肪栓塞等疾病也可导致。
四、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症状?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食管疾病 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器械检查或异物引起损伤、放射性损伤、强酸和强碱引起化学性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包括药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还有淋巴瘤、平滑肌瘤、息肉、肉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膈疝、胃扭转、憩室炎、钩虫病等。
3.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4.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线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肝硬化、门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5.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病、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病变破裂。(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脓肿、胰腺炎、胰腺癌等。(3)胸或腹主动脉瘤破入消化道。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6.全身性疾病在胃肠道表现出血 (1)血液病: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友病等。(2)尿毒症。(3)结缔组织病:血管炎。(4)应激性溃疡:严重感染、手术、创伤、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某些疾病引起的应激状态,如脑血管意外,肺源性心脏病、重症心力衰竭等。(5)急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二)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1.肛管疾病 痔、肛裂、肛瘘。2.直肠疾病 直肠的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结核性直肠炎、直肠肿瘤、直肠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3.结肠疾病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憩室、息肉、癌肿和血管畸形。4 .小肠疾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隆病、空肠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小肠肿瘤、胃肠息肉病、小肠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症状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3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 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可以伴有其他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发热、肠梗阻、呕血、便血、柏油便、腹部包块、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
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便常规、粪隐血(便潜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2.内镜检查 依据原发病及出血部位不同,选择胃镜(食管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结肠镜以明确病因及出血部位。
3.X线钡剂检查 仅适用于慢性出血且出血部位不明确;或急性大量出血已停止且病情稳定的患者的病因诊断。
4.血管造影 通过数字剪影技术,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外溢的部位。
5.放射性核素显像 近年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法来发现活动性出血的部位。其方法是静脉注射99m锝胶体后作腹部扫描以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可初步判定出血部位。
6.其他 根据原发疾病的需要,可以选择CT、MRI、CT仿真小肠、结肠造影等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