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的辨证论治
发布时间:2024-05-15 浏览次数:138 次
喘证首见于《黄帝内经》,主病之脏在肺,分外感和内伤2种成因,在外感者治肺,在内伤者治肾,六经辨证是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太阳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篱,外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是外感病的早期阶段,卫气为寒气所束,气机内郁,冲逆犯肺,发为喘息;阳明以热证、实证发病居多,热邪炽盛上传于肺肺经而发为喘;太阳病未解内传入里,喘证在表时,若未及时治疗,可传至半表半里即少阳喘证。无论哪一经受邪,只要影响到气机的升降出入都可出现喘息的症状。喘证不但是肺系证候,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于肺而发作,三阳经辨治喘证是对喘证辨治的一种方法,对喘证发生的特点、发病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析,来确定正确的治则,从而用药。
有关喘证,《黄帝内经》论述较多,提示喘证以肺为主病之脏,并认为致喘的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涉及多种急慢性疾病,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俗语云“喘无善证”,说明喘证无论外感、内伤都是紧要的病证,但深究喘的病因,首先要明白呼吸的枢机为哪个脏腑所主,喘之为病,《神农本草经》名为吐吸,因吸入之气内不能容,而速吐出也,其不容纳的原因有因肺者,也有因肝肾者。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2]。《难经》曾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将五脏与呼吸之间相互作用概括得十分恰当。经脉是气血流通之处,人的脏腑皆与某条经脉相通,即为某经之腑,其流通之气血原由腑发出,故其外感内侵之邪多循经入腑而发为某病。现就喘证与三阳经关系及各自症状与治疗作简要的论述。
1太阳经辨喘
太阳经为六经屏障,经络散布于人体之表,是人体最大之经,“太”有开初之意,由于太阳居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固护于外,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邪凑太阳,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即发为太阳病,喘为肺脏之病,肺主皮毛,居胸中,胸中亦是太阳部位,其中所积之气与周身卫气息息相通,卫气为寒气所束,则气机内郁,冲逆犯肺,则发为喘。太阳病的转门与意和轻置、托围强弱、治疗当否密切相关,虽多轻浅,但若失治误治则变化迅速。张仲景在太阳病因感风寒而发病中分为中风和伤寒,中风病轻,伤寒病重,对其重者治之必须用大而有力之药,方能胜往,所谓大而有力着非《伤寒论》中麻黄汤。太阳病汗下后邪热壅肺,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以清热、降逆、平喘。
1.1麻黄汤喘证医案
患者张某,男性,36岁,2018年6月2日来诊。主诉 就诊前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392℃,恶寒、无汗、发抖,喘咳气急,周身疼痛,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有力,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喘证,辨证风寒袭肺。治法:宣肺散寒平喘3)。处方:麻黄汤加减。炙麻黄12g,桂枝9g,杏仁12g,知母9g,炙甘草6g。2剂,水煎服,服1剂后汗出热解,继服1剂诸症胃愈,
按:《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全身作痛者,是筋骨不禁寒气紧缩所致,汗为寒闭,内蕴之热原欲借汗透出,现寒气闭塞不能宣散,则无汗发热,伤寒表实证可见脉阴阳俱紧,因太阳为卫外之阳,脉得太阳蕴蓄之热,原当起伏有力,今遇寒袭,寒气紧缩使其脉道不能起伏,是以出现浮紧有力之脉,寒气由皮毛入肺,闭其肺气,肺气郁闭则作啊,麻黄能入肺经,可散其在经之风寒,更能直入肺中,以泻其郁满;桂枝味辛性温,也具有发表之力,但其所发之表只在肌肉之间,善于托肌肉中之寒外出,主上气咳逆吐吸,不但能佐麻黄发表,兼能佐麻黄入肺定喘,杏仁味苦性温,亦主治咳逆上气,也佐麻黄定喘之功;加入知母清热;甘草甘缓,能缓麻黄发汗之猛烈,兼能解杏仁之小毒。麻黄汤药虽四味,面面俱到,又互相协助。
1.2麻杏石甘汤喘证医案
患者赵某,男性,45岁。2019年2月2日初诊。主诉:喘促、喉中痰鸣、咳痰白中夹黄、不易咯出、胸部胀闷、汗出、发热、口干口渴、身痛、舌红苔黄,脉浮数。西医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证、辨证:表寒里热。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30g,鱼腥草30g,桑白皮10g,葶苈子20g,炙甘草6g。2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空腹服。
2 阳明经辨喘
阳明经以热证、实证发病居多,阳明喘证多是因为热邪炽盛上传于肺经而发为喘,故阳明喘证除了喘促的临床症状,还应有身热、腹胀、大小便坚、烦渴、脉洪大等症5。喘单纯见于阳明证较少,多与太阳或少阳或太阴合病,所以临床施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脉证合参。
3少阳经辨喘
少阳病喘证的发病因素可以是情志刺激而诱发,发病突然,也可以是太阳病未解内传入里,确证在表时,若未及时治疗,可传变为半表半里证即少阳确证,此证型多合并有成饮或瘀血,是离证中常见的证型。常见脉弦,为肝肺络气不和,枢机不利所致。
小柴胡汤喘证医案:患者李某,男性,36岁,2023年3月27日就诊。自诉在来诊前1周,感触风寒,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6℃,咽干,自服退热药后汗出热解,但转天体温再次升高,且逐渐出现喘息,咳嗽,咳吐白色痰涎,胸闷,心烦时呕,口苦,不思饮食,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端证,辨证:肺气郁痹。法宜开郁降气,调达枢机。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五味子10g,生石膏10g,干姜6g,茯苓10g,清半夏6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服药3剂后诸症皆愈。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经受邪,只要影响到气机的升降出入都可出现喘息的症状。三阳经辨治喘证是从不同角度对喘证进行辨治,它以经脉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变化为基础,对喘证发生的特点、发病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析,来确定正确的治则,从而用药,每每取得得好的治疗效果。察其状而审其脉,辨之百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