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应用白芍特色探析
发布时间:2025-01-10 浏览次数:70 次
吴鞠通对白芍性味归经的认识
《中药学》记载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苦则能泄、能坚阴,白芍可用治血虚有热的病证;酸则能收,可敛肝阴、养肝血,白芍可用治血虚肝郁之证。吴氏尊崇《本经》,认为白芍“气味苦平无毒”[4]169,并无酸味,因其“生芽于亥月,历六阳之月,春尽而后开花”,其体为阳、用为阴,故具有收敛之性。吴氏对白芍性味的认识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吴氏对药物运用的认识主要源自《本经》,认为“《本经》芍药并无酸字,但云苦平无毒,酸字,后世妄加者也”,且通过试药亦发现其并无酸味。二是从功效的角度来看,《本经》云其可“除血痹,破坚积”,为活血行气祛瘀之药。吴氏用白芍以祛瘀生新,去恶血,生新血,认为其为血中之气药,其味不应具有酸味。三是从白芍自身属性来看,吴氏认为“按白芍花开春末夏初,禀厥阴风木之全体,得少阴君火之气化,炎上作苦,故气味苦平”。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亦指出:“今人妄改圣经,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误认为敛阴之品,杀人无算。试取芍药而嚼之,酸味何在乎?”
在归经方面,吴氏虽未明确提出白芍之归经,但在《医医病书·白芍论》中提出“春生红芽,禀厥阴木气而治肝;花开三四月间,禀少阴君火而治心”,认为白芍可用于补心肝之体,这是对白芍归经的一种新认识。在临床应用方面,如《吴鞠通医案·肝风》陶某案中记载患者“上盛下虚,窍闭不能言,用轻清合芳香开上,今稍能言,但虚烦不眠,心悸头晕,仍系厥阴未熄。兹用补心肝之体,兼实下法”,其中吴氏重用炒白芍六钱以补心肝之体。
2 吴鞠通对白芍及其炮制品的应用
吴鞠通在其著作中应用的白芍及其炮制品主要有生白芍、炒白芍、焦白芍、酒炒白芍。
2.1 生白芍 生白芍为吴氏应用最多的类型,吴氏认为生白芍具有滋阴清热之功且不呆腻,常用于治疗温热类疾病邪热未除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以及热盛小便不通。如《吴鞠通医案·温疫》章某案中记载患者治疗后“邪去八九,收阴中兼清肺胃血分之热而护津液”,方中以大剂量之生白芍(六钱)、生地黄(一两)以滋阴清热、顾护津液,治疗阴亏兼肺胃热盛。
2.2 炒白芍与焦白芍 白芍炒制后可缓和燥性,减轻寒凉之性,偏于养血敛阴,并具有疏肝健脾、缓急止痛之效,常用于温热、暑温、湿热病耗损阴精,邪少虚多时,具有复脉保津、退热补虚之效。如《吴鞠通医案·风温》姚某案,患者经治疗后“温病已解,邪少虚多,用复脉法”,方用生地黄六钱、炒白芍六钱、知母三钱、黄柏二钱、连心麦冬六钱、炙甘草二钱、麻仁三钱、生牡蛎六钱、生阿胶三钱。
相比于炒白芍,吴氏认为焦白芍寒凉之性更轻,更善于补脾胃之虚。如在《吴鞠通医案·暑温》马某案中记载患者38岁,六月初八就诊,“暑热本易伤阴,误用消导攻伐,重伤阴气,致令头中耳中鸣无止时,此系肝风内动”,方中用炒白芍六钱。此案患者感受暑热之邪,重伤阴气,阴不制阳,肝风内动,吴氏应用炒白芍六钱大补肝肾之阴。后在七月初六,患者“病后饮食不调,又兼暑湿着里,腹中绞痛,痛极便溏,脉微数,欲作滞下,议芩芍法,夺其滞下之源”,暑湿困脾,肝乘脾土而痛极便溏,故改用芩芍法,清解里热,行气止痛,方中用焦白芍一钱五分以疏肝健脾、缓急止痛。
2.3 酒炒白芍 白芍酒炒后能减少其寒伐之性,同时也能凸显其行血分之效,吴氏常应用于肝脾不和、土中木盛见有胁肋疼痛之证,以泄木安土、和中缓急、柔肝止痛。如《吴鞠通医案·胁痛》伊芳氏案,患者“右脉弦刚,土中木盛”,方中用酒炒白芍六钱。吴氏以酒炒白芍为君泻肝木,配合行气疏肝之品以气血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