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药方

经典药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药方

从“饮”论治失眠理论基础及病机

发布时间:2025-01-13  浏览次数:26 次     

从“饮”论治失眠经验

    失眠症为一种临床上的可治性疾病,属于睡眠障碍的常见症状,往往迁延难愈,临床表现为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者因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足。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愈来愈有年轻化趋势。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睡眠障碍的患病率较高,为24.0%。中医称失眠为“不寐”,《黄帝内经》亦将其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等。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失眠症论述颇多,多从脏腑、气血、营卫、邪气论述病因病机,临证治疗多有效验。
1 察病审因,深究机理
   饮者,澹澹动也。汉代《说文解字》言:澹,水摇也,指的是水液动荡之象,提示水液具有流动性。《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通道受阻,则水液不行,停滞于内而受病。《素问·逆调论》进一步提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之说,首度阐释了水饮与失眠之间的关系。
   后世医家亦从不同角度论述“饮致失眠”。吴鞠通认为,失眠是因饮停中焦,阳气无从下交所致,张锡纯则认为水饮与失眠多由水饮凌心,水火不能既济所致。而周衡教授认为,“饮滞元真”是“饮致失眠”的关键病机。
   元真者,真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谓:“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周衡教授认为,“五脏元真通畅”有赖于“腠-窍-三焦”通道运行。元真是五脏之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所化生,亦是“腠-窍-三焦”通道正常运行的基础。腠作为三焦与元真联系的通道,可沟通人体内部脏腑气血津液与外界皮肤组织交换。腠、窍、三焦共同作用于津液代谢。周师认为,饮与元真皆为津液所化,若通道不行,水饮留滞五脏,可致使五脏元真失畅而生失眠。其中心、肾、脾胃与“饮致失眠”关系密切。
1.1 饮滞扰心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心为君主之官,统领五脏六腑功能,为神明之所,与神志的关系密不可分。周衡教授认为,若饮滞心之元真,则扰乱心主行血之正常功能,则心行血不利,易生悸动而不寐。
1.2 饮滞扰肾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封藏,可使相火潜藏而不上僭,维持心与肾之间水火、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神明得清。周衡教授认为,若饮滞肾之元真,则阻碍肾之生理特性,致肾主蛰守位功能异常,相火不安其位,破坏心肾交济。肾气不得上济于心,致使心火独亢而生不寐。
1.3 饮滞扰脾胃 脾为胃行其津液,为仓廪之官。周衡教授认为,饮滞脾胃元真,则一可使脾主运化功能失常,阻滞胃中津液运行,加重水饮生成;二可使胃的生理特性失调,胃气不得通降而上逆,使水饮上扰胸膈而成不寐。
2 证治特色
周衡教授认为,失眠症发病多从“饮”入手。阳化气,阴成形;饮的形成属本虚标实,其治法离不开仲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总则。周衡教授在总治则基础上,根据脏腑与水饮之间的关系而采取不同治法,具体治法如下。
2.1 辛温化饮法 周衡教授认为,饮滞扰心者,多属水饮凌心,但本在心阳不振,临床上多见眩晕、心悸、渴不欲饮、小便短少等伴随症状,擅以苓桂术甘汤加减辛温化饮,若眩晕、心悸重者,加重茯苓、桂枝用量,若小便短少、渴不欲饮者,合用猪苓、泽泻。
2.2 育阴化饮法 《伤寒论》言:“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周衡教授认为,饮滞扰肾者,阳虚水泛可见,阴虚水热亦可见,但阳虚水泛多见下肢肿胀而非不寐,故不寐以阴虚水热为主,此类患者多伴见发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等症,擅以猪苓汤加减育阴化饮。
2.3 和胃化饮法 《素问·逆调论》言:“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故胃中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周衡教授认为,饮滞扰脾胃本质属脾虚水盛,患者临床上常伴随呕吐清水、头晕目眩、肚腹肥大等症状,治以半夏秫米汤加减和胃化饮。若肚腹肥大,加用白术、薏苡仁等增强利水之功,若呕吐清水、头晕目眩,则重用生姜、茯苓。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