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瘀”论治郁证医案一则
发布时间:2025-07-05 浏览次数:25 次
经典医案
钱某,女,70岁,以“失眠、情绪低落2年余,加重伴紧张、恐惧3个月”于2022年11月12日就诊。
现病史:患者2020年7月逐渐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症状,于北京安定医院就诊,诊断为抑郁症,予以舍曲林及劳拉西泮治疗(具体不详),上述症状缓解;于2022年5月自行停药,上述症状偶有发作。3个月前因情绪激动失眠、情绪低落症状再次发作,自觉较前加重,多于凌晨2:00—3:00惊醒,醒后胡思乱想,不能再次入睡,甚则彻夜不眠,伴紧张、恐惧感;于住地附近医院就诊,予以心神宁、中药配方颗粒等治疗(具体不详),上述症状略好转。为进一步治疗,经介绍来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凌晨易惊醒,胡思乱想,伴紧张、恐惧感,情绪低落,乏力,纳少,二便可,舌暗,舌尖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既往史: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10余年,规律服药治疗,血压、血糖控制尚可。
西医诊断:抑郁症;
中医诊断:郁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
针灸治疗以疏肝健脾、宁心安神、祛瘀解郁为法,选穴:百会、神庭、本神、印堂、神门、合谷、血海、太冲、心俞、膈俞、肝俞、脾俞。先仰卧位针刺百会、神庭、本神、印堂、神门、合谷、血海、太冲,再俯卧位针刺心俞、膈俞、肝俞、脾俞、百会、血海、脾俞,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均留针20 min,隔日针刺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治疗5次后患者入睡困难及紧张、恐惧感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凌晨惊醒,每晚能睡 5 h 左右。按上述方案继续治疗8次,患者凌晨惊醒症状消失,情绪低落症状明显改善,每晚能睡6~7 h。如上法续治5次以巩固疗效。1个月后随访患者情绪良好,每晚能睡7 h左右。
按语: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以行血,血虚则血脉失充、血行涩滞,瘀血形成,脑窍与心神失养,发为抑郁;患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故症状加重。治疗选取百会以培补元气,配印堂、神庭、本神共调脑神,安神解郁;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配心俞以宁心安神,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配肝俞以疏肝解郁,足太阴之血海配脾俞以健脾益气、补血活血,再配以善活血祛瘀之膈俞,力专而效宏。诸穴合用,共奏健脾疏肝、宁心安神、祛瘀解郁之功,故收效满意。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与复发率均较高,发病人群亦日趋增加;本病属中医“形神共病”之疾。《备急千金要方》提出:“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可见,瘀血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献显示,抑郁症无论是七情所伤,还是五脏失和所致,但最终致郁的核心病因是“瘀”,而“瘀”又可致七情之变和五脏失和,故二者互为因果[25]。因此,在临床针灸辨治抑郁症的过程中,应多思“瘀”之因,辨“瘀”之变,从瘀论治,形神同调,标本兼治,对提高针灸辨治抑郁症的疗效,造福抑郁症患者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