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科普】关于崴脚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4-09-19 浏览次数:104 次
【骨科科普】关于崴脚那些事,你知道多少?

崴脚,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无论是日常走路、上下楼梯,还是进行体育运动,都有可能发生崴脚的情况。看似普通的崴脚,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学问,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状况。
崴脚后的典型症状
(一)疼痛与压痛
(二)肿胀与淤血
受伤后短时间内,踝关节周围会迅速出现肿胀现象,这是由于局部组织损伤导致血管破裂,血液和组织液渗出积聚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伤部位可能会出现淤血,皮肤呈现出青紫色或瘀斑。
(三)活动受限
踝关节扭伤后,脚部的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踮脚或做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严重时甚至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移动脚部。
崴脚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一)紧急处理(RICE 原则)
休息(Rest):一旦发生崴脚,应立即停止活动,让受伤的脚部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
冰敷(Ice):在受伤后的 24-48 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缓解疼痛。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减轻肿胀。包扎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的作用。
抬高患肢(Elevation):在休息时,将受伤的脚部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药物治疗
如果疼痛和肿胀较为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外用一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膏或喷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
(三)康复训练
在崴脚的急性期过后(一般为受伤后 48-72 小时),可以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初期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简单动作,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
如何预防崴脚
(一)选择合适的鞋子
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要选择适合自己脚型和活动需求的鞋子。日常走路尽量选择舒适、合脚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着高跟鞋。
(二)注意行走环境
行走时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脚下的路况,避免在不平整、湿滑的地面上快速行走或奔跑。在夜间或光线不好的地方行走时,要更加小心谨慎。
(三)加强踝关节锻炼
平时可以多进行一些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的锻炼,如提踵练习、踝关节绕环等。
(四)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可以进行慢跑、关节活动、拉伸等热身动作,使肌肉和韧带处于良好的状态。
总之,崴脚虽然常见,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了解崴脚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处理和预防方法,才能在遇到崴脚情况时从容应对,减少损伤带来的影响。如果崴脚后症状严重或经过自行处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