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发布时间:2025-06-11 浏览次数:67 次
弟子:腰痛中医如何治疗?
师曰:
非特异性腰痛是指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原因外引起的腰部疼痛。其病机为“肾虚为本,外邪为标,思虑过度,络松筋弛”,并围绕“补肾填精,兼除外邪,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的学术理念,内服汤药,外用膏药,从而对腰痛进行全面治疗。
肾虚乃腰痛之根本:腰痛发病的基础因素主要在肾虚。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者,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主一身之阴阳。
汤药内服,补肾填精以治其本:强调肾虚是腰痛的发病根本,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腰痛时,无论是年轻或是年长患者,无论是腰痛的初发或是复发,无论是腰痛的早期或者后期,都应补肾填精。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中提及:“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阴阳不和使,则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骨脊痛而胻酸。”因此,若遇患者肾气亏虚、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辨证为肾阴虚者,则方用宜六味丸、滋肾丸、封髓丹、补阴丸,以左归丸等为主。
因地制宜,辨证论治而治其标:在日常临证过程中,虚实夹杂的腰痛患者则更为常见。结合他所身处的地理环境,地势低洼,多雨多湿,人久居此地易感伤湿邪,易损伤阳气而阻遏气机,导致脾土被湿邪所困,湿不化则不能运四维,则致燥热在上,寒湿在下,气机不顺,腰部不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言“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同时,湿性黏滞,易兼他邪。湿性黏滞,导致腰痛发病反复,病程绵长难愈;易兼他邪,湿邪往往夹杂其他外邪同时作用于机体,湿热为病,则患者证见腰痛有热感,炎热或暑湿阴雨天气疼痛加重,身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寒湿为病,则患者证见腰部冷痛有重着感,转侧不利,寒冷和阴雨天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而多数情况往往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生成痹阻,阻碍气机运行。《素问·痹论》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正因为湿邪独特的病理特点,治疗虚实夹杂的腰痛患者时,在补肾的基础上,祛风寒湿,宣痹止痛特别重要,故在治则上主张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注重整体思想,调节情志而护后天:在辨证谴方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时,特别重视患者整体情况。由于骨伤科中医用药活血药物较多,部分药物可能伤及脾胃,使患者依从性下降或药物吸收率降低,导致疾病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在临床辨证施治时特别注重整体思想,在辨证过程中,特别关注患者的脾胃功能,从饮食、胃口、腹胀、腹痛、恶心、便秘、泻泄等多个角度问诊,力争能够在保护胃气的同时对疾病精准治疗。若患者便秘,则根据患者证型加入肉苁蓉、栝楼仁、麻子仁;若患者便溏,则根据患者证型加入炒白术、茯苓、山药、神曲、鸡内金;若患者腹胀则根据证型加入木香、厚朴、枳壳;腹痛则根据证型加入香附、乌药、大黄;纳差则根据证型加入党参、甘草、白术。若在辨证时发现患者思虑过度,则会加入合欢皮、郁金、木香、香附、柴胡等解郁药物来安神排忧。
膏药外用,内外兼治而促缓解:在临床治疗腰痛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还擅长外用“止痛贴膏”对腰部经络进行外治。“止痛贴膏”是科室自制膏药,具有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的效用,特别是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的腰痛,在日常临证过程中广泛应用。若患者证见腰部冷痛有重着感,遇冷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且患者皮肤状态良好时,能够在温通经络、除痹止痛等基础上同时缓解腰部局部肌肉筋膜的痉挛,促进瘀血痰饮等阻滞经络气机的病理物质吸收,从而改善腰痛症状。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