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如何成为一代名医?四位中医大家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1  浏览次数:9 次     来源:飞跃云川  



乾隆皇帝御医黄元御

和他的“脾胃圆圈”理论


我对黄元御的“圆圈“理论印象特别深刻。之前听瑞凤老师讲中医基础理论,感觉跟黄元御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这次读书碰到圆圈理论,有遇到熟人的感觉。我把这个理论重新做如下梳理帮助理解。


根据这个理论,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这个圆不是人体自己所规定的,而是天体的运动在人体上的反应。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轮转不休,就成了圆;也如地球绕太阳一周,形成四个季节,每年如此,便形成四季更替的圆。反应在人体,便是气机循环上的圆。人体的气机运转离不开上图这个圆圈运动,当圆圈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这个圆圈就转不动了,人就会生病。

气在人体的运动形式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脾气升胃气降,肝气升肺气降,心肾相交,是脏腑之气的升降规律。如上图所示,心肺在上,宜降;肝肾在下,宜升;脾胃在中间,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即左升右降。

以脾胃为轴心,脾气左升,肝肾之气随脾气上升;胃气右降,心肺胆气随胃气下降。

从下往上看,肾阳蒸腾肾水上济心阴(心肾相交),不至于心火过亢;同时肾阳温煦脾土,使脾气上升,不至于脾虚湿困;肝随脾升,脾气升了,肝气随着脾气一起上升。肝脾肾之气升到上面,到了心和肺。在上者宜降,心火往下降温煦肾阴;胃气降,胆气也随着胃气一起降;肺在最上面,主肃降,肺气也得降,才能帮助心、胃、胆气往下降。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脏腑气机升降以脾胃为中枢,左升右降。当身体左边有问题时,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同样,当身体右边出现问题时,就要考虑胃气和胆气的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根据这个理论,中医治病,只需要让这个循环里的气运行流畅就可以了,升不上去的帮他升,降不下来的帮他降,中焦不运的帮助健运中焦,如此,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简单地治愈。


气机始于脾胃。脾胃之气是脏腑之气升降的枢轴。脾是负责把清气往上升的,胃是负责把浊气往下降的,如果脾气正常把清气往上升,那么大小便就会顺利地从下边排出(因为如果清气和浊气在下焦抟结,则大小便就不容易排出),如果胃气正常地往下降,那么也就不会吃进食物呕吐了,现在这位显然是胃气不降才呕吐食物的;胃气不降了,心火就无从下降,结果就在上面刑克肺金,这样就出现了烦躁、咳嗽、口渴,肺主皮毛(中医认为身体的皮毛是肺来管的),肺金被克,则出现了皮毛开泄,汗就多了;甲木不降,则胆虚,就产生了惊悸。

根据这个理论,肺、胃、胆、心应降,肾、脾、肝应升。如果升降不顺,会出现各种症状。此即为病。

:不降-大肠不降,便秘。上逆/-哮喘,发热出汗,人悲观

:负责浊气下降。不降-吃不下饭,腹涨;上逆-呕吐。

:不降-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火克金,烦躁,咳嗽,口渴;上逆/-吐血,说胡话。

:不降-两胁痛;上逆-口苦

:不升-上热下寒;反降/-遗精

:不升-肝瘀的各种症状,包括眼睛流血;反降-左肢冷,左手脚蜷,无知觉。

:负责清气上升;不升-吃后病重,夏天潮湿时病重,水肿;反降/-泻泄。

“中医儿科之父”钱乙

和他的儿科理论


钱乙,字仲阳。生于公元 1032 年,卒于公元 1113 年,他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 ( 今山东郓城县 ) 人。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钱乙在《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方》的基础上,将五脏辨证方法运用于小儿,为儿科临床治疗提出了辨证方法。他认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他创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在给小儿治病的时候,多以面上五官结合其他为依据,看病下药。“面上证”看:目内证:左腮赤者为肝热,右腮为肺,目内无光者为肾虚。从眼睛看小儿的病症,“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虛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虛”。钱氏十分重视脏腑寒热虚实的辨析,而且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方法。目“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目“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钱乙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虚实寒热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味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其制方原则重视选药柔和,反对过用攻伐之品。

钱乙重视五脏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在五脏之中又尤重脾胃。钱乙认为脾胃失调是小儿内伤疾病的重要因素。钱氏把许多内伤疾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疳、慢惊、虫症、虚羸、黄疸等病归于脾胃论治,其中疳证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疳指的是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调所造成的症候群总称,钱乙在书中论及此病的病机,即“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强调津液耗伤在小儿疳证的形成中所起的关键病机。而治疗疳证方面,强调存津液的重要性,“惟多则妙”。此疳证有关津液一说,可看出钱乙深谙仲景治伤寒之法,儿科疳证及其他杂病治疗中,一直将存津液、护脾胃放在首要位置。

钱乙还创制了很多有效的方剂,比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治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这些方剂直到今天依然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钱乙博览群书,深通古代五运天气。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观察气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后更是手不释卷,不因医高才广而有丝毫懈怠。

钱乙关注儿科,始于他自己幼年时被父亲遗弃的经历。他的父亲为了寻仙问道,把年仅三岁的钱乙扔在家里。后来幸而被他的姑姑和辜负收养并用心培养成人。钱乙是一个天生的“仁者”,除了他本能地对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孩子的深切感同身受外,他孝顺姑姑姑父,给姑父尽心尽力地养老送终,在辜负去世后把姑姑的女儿送出嫁做了很好的安置,之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寻找他已经消失了二十几年的老父亲,最后竟然在茫茫人世间找到了他的父亲,只能用一篇赤诚的孝心感天动地来解释了。他把父亲接到身边并每天尽心侍奉,并以之为人生最美好的事情。相比起他给太子公主达官贵人看看病的经历,我更被钱乙对家人的用心和尽孝所感动。

“亏妻者百财不入”这句话这几年很多人提,大概是因为现在的女性在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直线上升,这种话被用来PUA男士要更加卖力地对待妻子。但是更根本上来说,一个人是否能够父母尽孝对家人尽心,才更加能够体现他的心力。因为人的本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妻子和小家庭做事很容易排在第一位,能够超越自己的小家庭或者小我的利益去善待他人,更考验一个人真正的发心。很显然钱乙有足够的超越性,他有足够的仁心和孝心,这是他之所以成为大家的根本吧。



“敢为天下天”的张锡纯

和第一所中医院

张锡纯据说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医。他最大的标记有三:一是半路出家50岁才成为中医。二是开始中西医结合之路。三是创办我国近代第一所中医院。





半路出家的名医


张锡纯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精通医术。但父亲张丹亭最大的理想还是希望张锡纯能够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但是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1904年,废科举办学校后,张锡纯成了当地唯一能够教代数授和几何的老师,二十年内都以教书为主要职业。有意思的是,张锡纯的几何和代数就是自己刻苦钻研出来的。有这样的精神,做啥都能成呀。

在做老师的同时,张锡纯也在研究中医,同时给人看病,并且研究西方的医学理论。他的研究精神,真的是一以贯之。

50岁上,张锡纯才获得了机会当一名真正的中医,而不是教师兼职医生。当时的直隶政府希望张锡纯能够到部队担任一名军医,张锡纯欣然接受。他辞去了安稳的工作,离开家乡随着军队四处奔波。对他来说,这种军旅生活并不难过,而是很舒服的生活状态。

回过头想,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人,在没有任何外在要求和动力的情况下,自发自觉地钻研几何代数直到可以完成教学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在这个过程中,还自发自觉地研究中医并能够治病救人,也是一个有生产力的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到了知天命之年,还能够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战,到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里从事和前面几十年不一样的职业,还能甘之如饴,这是多么可贵呀!

当然,对学习中医的朋友们来说,张锡纯提供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即使在走了很多人生弯路之后,人到中年之后,仍然是有可能把中医学好并且能够成为名医大医的。





创办国内第一家中医院


晚清和民国的中医大概是处境最为困难的,在西方强盗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之下,民族自信几乎被击穿之时,中医不得不面对国外甚至国内民众的普遍质疑。如果没有坚定的毅力,精湛的医术和博爱之心,是很难做好中医并且把它发扬光大的。

经过十多年的呕心沥血,张锡纯在1909年完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本的初稿,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半百。

这本书在很偶然的时间里被沈阳地新学社知道后极力支持和帮助初版了。一经刊出,就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其中一位读者沈阳的税捐局局长齐自芸在用了这个方子治好家人的病之后,惊喜之余找到大帅府的秘书刘海泉把这本书好好地介绍了一番,对方立刻提议,应该把张锡纯请到沈阳,办一个中医的医院。地心学社也极力支持,经过积极运作,真的成立了我国首家中医医院。

当时在中国,西医医院是最多的,连日本人都在这里开了医院,这第一家中医院的开设,着实振奋人心,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当时还在随军做着军医的张锡纯十分满意自己的生活,让他去沈阳做院长,他还考虑了一阵子。但一想到这一家中医院意义非常,对西医院和日本人开的医院来说,这是中国人的一次反抗,他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自己的战场,来到了沈阳。张锡纯刚开医院时,看病的人非常少,但是随着他治愈的病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中医院的名声打了出去,甚至盖住了日本医院的风头。

这是张锡纯敢为天下先的尝试。也是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和担当的体现。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担当和勇气,上天就会把相应的机会/重担交给他。当然,前提是他有足够的底子能够担得起来。当内在的力量足够的时候,外缘和外援就会来到跟前,帮助成就他作为历史开创者的使命的完成。





中西医结合之路


张锡纯发现,中医和西医之间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两者各有长短,可以吸收西医的长处以弥补中医的不足。对医学知识的研习不仅限于中国医学典籍,也包括这一时期译介的近现代医学知识。来自中西两个医学传统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他的医学思想的知识基础,使其医学理念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气质和别具一格的中西杂糅特征。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层面,张锡纯都积极探索中西医学的互相阐发,堪称中国近代医学史上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在医理方面,他将中医自《黄帝内经》以来赋予心的关键地位与这一时期西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相结合,提出其代表性中西汇通观点“心脑共主神明”之说。在临床中,他在辨证处方时常以中西药物并施,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以中药生石膏和西药阿司匹林合用治疗温病,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另外,张锡纯对中医的态度也是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而不是照盘全收。他认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渊源,但同时也指出其书其文由于传世久远,间有伪托讹误不可信之处。

张锡纯还是开启“实验医学”的先锋之一,以亲尝亲试为主要方法的药物学研究,有中医“实验派”的美名。《医学衷中参西录》包括大量他亲自口服药物以了解药性的记录,其中不乏传统上认为药性峻烈,甚至有毒的药物。据张锡纯自陈,这种经验使他在临床用药中得以精确把握药物之“性情能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如此,这种经验也使其敢于不拘泥传统,发明大量新制方剂,或以经典所不载的超常规方式用药。这些,也是他敢为天下先的重要表现。

总的来看,作为近代中医大家,张锡纯的确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这可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他自发自觉地学习代数几何开始,他就已经开启了迈向新时代的大门,到后来,他能够勇于接收新的职业挑战,勇于开启创办医院的先河,用于开启实验医学的实践,所有的这些,都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具有开放性态度的、有开创精神的、勇于担当的的、与时俱进的中医的精神。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精神,让我们的思想和实践更贴近时代的脉搏,更有生命力。



许淑微:众生免费行医的修行人

许叔微是经方派的建立者之一,被称为“一位真正读懂了《伤寒》的经方大师”。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他的作品具有很大的知名度,是学习伤寒论的人绕不过去的经典,但是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看病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一生以救人为愿,此种愿力,古今少见。

公元1079年,许叔微出生在真州白沙镇普通的武大夫家庭。许氏少年时家境清贫。十一岁那年,父亲患瘟疫,病情严重,当时医生医术不高,用药后病势加重,在弥留之际,握着许叔微的手留下了几句遗言:“一定要多读书,或为官济世,或为医活人,要做个好人啊”,不久就去逝。两个月后母亲,终因悲痛劳累过度,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中流涎,许叔微紧急叫来医生,医生诊断是中风病,得用泻药,开了三粒泻下的大通丸,谁知母亲服后大泻数次,精神涣散,昏迷不醒,不久即撒手人寰。母亲的去世,离父亲去世还没到一百天,许叔微百日之内,并失怙恃,成了孤儿,生活上孤单凄惨,靠伯父和乡邻的帮助勉强度日和求学,但性格倔强坚强的他并未从失去双亲的悲痛中消沉,而是“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发誓要成名医,拯救众多像父母一样的病人,这成了11岁孩童最初的志愿。

许叔微在读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序言时,听闻张仲景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就倍感心痛。在张仲景博大的慈悲情怀的感召下,经过若干年的苦读,许叔微领悟到了医道的真谛,掌握了《伤寒论》的奥秘。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他写了《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本书。清朝的俞震饱读医书,他说:“自晋迄今,善用其书(《伤寒论》)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

一个人发的愿望有多大,就能够做多大的事情。另外,发愿前的代价越大,越是能够把愿望执行到底。如果不是双亲的生命,大概许叔微也没有如此恒心和毅力把。

许叔微终生看病不收钱,他曾任徽州、杭州教官,他从事教书谋生,粗茶淡饭,以清修为荣。五十二岁那年他去赶考。离考试还有几天,考生彭子静患了伤寒,发烧,头痛,呕吐,不断地出汗,身上像洗澡似的。别人怕传染,早就躲了。许叔微想都没想,马上就跑去救治。到了第五天的时候,彭子静的病彻底好了,许叔微才返回客栈,但已经没有时间看书了。然而等到考试结果出来,许叔微中了进士。

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成为了“积阴德”最好的注脚。

为了传授自己的医术与经验,许叔微把自己学习《伤寒论》总结出的辨证方法,用歌谣的形式给写了出来,编成一本书,叫《伤寒百证歌》,成为学习《伤寒论》的一部经典著作。在每段歌谣的旁边,他还写下了大量的注释,讲清理论根据。《伤寒百证歌》以歌谣的形式论述伤寒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伤寒发微论》提出了很多他自己学习《伤寒论》时的思考,《伤寒九十论》整理了九十个他自己看病的医案,在每个医案后加上了自己的评价和体会,这是中医历史上较早的完整的医案集。

许叔微不但无私地贡献自己的药方,还留意搜集整理其他医生的药方并分享给世人。在行医过程中,他向其他医生学习搜集了不少秘方,有的方子是别人受到他人品感动赠予他的,有的方子是他花钱买下的,这些方子很多是医生家传世秘方,指着吃饭的。但是受到许叔微的感召,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独家秘方交给许叔微。

无私才是最大的力量啊。到今天我们读许叔微的故事,仍然能够从中得到感召。我想,今天自己有机会发起和组织一个小小的公益读书会,虽然从中没有获得经济收益(当然也没有这个想法),但是对世界有所助益,就是人生大幸运了。和许叔微相比,自己的一点点发心和付出,实在是算不上什么。唯有更加努力精进地学习,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帮助世界变得更好。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