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1例
发布时间:2025-10-14 浏览次数:41 次
张某,女,20岁。2024年12月15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躁郁发作2年,加重1周。患者2年前因高考前学业紧张、与室友关系不和而出现精神抑郁。后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出现情绪波动大、易激惹,时因琐事暴怒毁物,精神抑郁,易哭泣,生活兴趣下降,社交能力下降。近1周出现2次打人毁物、怒骂不休等躁狂症状。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口服奥氮平片、碳酸锂缓释片,疗效不佳。为求中医治疗故来就诊。刻下:消瘦,精神萎靡,易激惹,每次躁狂发作时伴暴饮暴食、烘热汗出,发作后精神不振、嗜睡乏力、悲伤欲哭、不思饮食,小便少,大便溏结不调。舌暗红、苔黄而干,脉弦细无力。西医诊断:双相情感障碍;中医诊断:癫狂(火亢阴伤证)。治法:滋阴泻火,镇心安神。方选二阴煎加减。
处方:
生地黄25 g,玄参15 g,麦冬20 g,墨旱莲15 g,黄连10 g,龙胆草10 g,木通12 g,茯苓25 g,酸枣仁15 g,赤芍12 g,煅龙骨25 g(先煎),煅牡蛎25 g(先煎),磁石15 g(先煎),生甘草9 g。10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配合心理疏导治疗,并嘱家属平日加强看护,避免情绪刺激。2024年12月27日二诊:患者精神较前稳定,自诉服药后仍时有烦躁,但可以自己控制情绪,1周未见躁狂发作,夜间情绪低落、悲伤欲哭,食欲时好时差,眠差,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予初诊方去龙胆草、磁石,煅龙骨、煅牡蛎改为20 g,加柴胡15 g、枳壳12 g、百合20 g、神曲15 g,10剂。并鼓励患者多外出活动,多社交。
2025年1月5日三诊:患者自诉烦躁次数大大减少,且社交次数增多,情绪趋于稳定,但仍见乏力、纳差、时自汗出,自觉胸中有气梗阻,嗳气后可缓解,大便溏,小便可,眠差,眠中易惊醒,醒后心悸汗出,胸中略有刺痛。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辨为气虚血瘀证。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20 g、白术15 g、茯苓15 g、炙黄芪25 g、柴胡15 g、枳壳12 g、百合20 g、生地黄20 g、赤芍15 g、红花10 g、肉桂12 g、黄连8 g、远志20 g、炙甘草9 g,10剂。
后随访,乏力、自汗已缓解,情绪稳定,未见躁狂、抑郁发作,且已回归正常校园生活。
按:本案患者为青少年女性,因精神压力大、与人交往不和而起病,情志失遂,气机运行失调,而后又遭考试失利,导致心神受损,君火失明,相火妄动,发为躁狂。躁狂发作之时心神被扰,故见食欲异常,暴饮暴食;亢烈之火迫津外出,故见烘热汗出;躁狂发作后壮火食气、气阴被伤,故见精神不振、乏力、悲伤欲哭等抑郁相表现;舌暗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无力,均为火亢伤阴之象。故予二阴煎滋水泻火,配伍煅龙骨、煅牡蛎、磁石潜阳安神;龙胆草以增泻火之力;墨旱莲滋养肝肾真阴;赤芍清除血中瘀滞。二诊时,患者精神较前稳定,知其亢烈之火已除大半,相火安于原位,君火得以清明,但仍见抑郁相表现,故去龙胆草、磁石并减少煅龙骨、煅牡蛎用量,配伍柴胡、枳壳疏达气机,百合养阴清热除烦,神曲开胃化积。三诊时,患者情绪较前大有好转,但见气虚、气滞之象,考虑为躁郁往复之后元气未充所致,故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配合炙黄芪补气,柴胡、枳壳行气;患者眠中惊醒,醒后胸中刺痛,心悸汗出,为余邪扰动心神之象,故配伍百合地黄汤以养阴安神;赤芍、红花彻清瘀血之夙根;肉桂、黄连、远志交通心肾以助眠。本案整体治疗思路以躁狂期滋水泻火安心神、缓解期调气和血清夙根为法,随症加减以治之,故躁郁得安,气血乃复。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