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气圆运动”角度认识抑郁症病机
发布时间:2025-10-14 浏览次数:28 次
阳气是神志活动实现的动力及依附。阳气圆运动的动态平衡破坏程度不同,也就意味着抑郁症的进展阶段不同。抑郁症的病机虽起于肝木,终于脾肾,但实则涉及多脏腑、多阶段的复杂病理过程。随着阳气郁滞程度的加重,甚至亏虚,抑郁症的病情将逐渐深化,患者的神志表现也会由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等逐渐发展为神志淡漠、认知障碍,甚则发为呆证。在“阳气圆运动”的作用之下,抑郁症的病机随分期变化而有所不同。
1.肝阳不升,心阳无力,神无所主 肝阳不升,心阳无力,导致神无所主是抑郁的初始阶段,此阶段轮运不畅,尚未及轴。《医碥》言:“百病皆生于郁……而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肝为少阳,主升发,若遇情绪刺激,则最易被郁。肝阳郁而不发,阳气上行受阻,心无阳可用;而心主神,《景岳全书·中兴论》言:“气为阳,阳主神也”,心阳无力,神无所主,神志活动的外在表现无力,可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一派“低下”之症,发为抑郁症。
2. 肝郁于中,脾阳被遏,忆无所存 肝郁于中,脾阳被遏,导致忆无所存是抑郁症的进展阶段,此阶段轮行偏颇,累及中轴。如仲景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气郁结,易犯脾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水谷精微运化不畅,蕴结于中焦,日久滋生痰、瘀等病理产物,阳气运行更加受阻。虽然此时阳气尚足,但无法上布于心,为阳郁于内、难以达表之状态。同时,脾藏营主思,与人之记忆及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若脾失健运日久,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不充,意不藏脾,则表现为短期记忆力下降、思虑多等症。
3.心肺不降,肾阳不藏,神浮于表 心肺不降,肾阳不藏,导致神浮于表是抑郁症的代偿阶段,此阶段中轴不转,四轮代偿。心在上,上者宜降,但中焦气机不畅,肺失肃降,阳气下行受阻,阳气浮越于上,肾中无阳可藏,故肾中阳气渐消,难以治水,水湿泛滥,呈现“上热下寒”之态。《难经·八难》言:“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肾阳是人体生气之源,是一身阳气之根本。肾在下,下者宜升,因此当肾阳不足时,肾中潜藏之精被激发,化为肾阳,用于上化心阳,以养神机。此外,肾藏志,广义的“志”泛指神志活动,狭义的“志”为记忆和意志,意志即决断力,是情志活动的枢纽和关键。若肾阳亏虚,髓海不充,神机失养,临床可表现为健忘、意志减退,同时可伴过度兴奋、心浮气躁等症。
4. 脾肾阳虚,阳气已竭,神机衰颓 脾肾阳虚,阳气已竭,导致神机衰颓是抑郁症的失代偿阶段,此阶段中轴不转,四轮停滞。若肾精耗竭,无力上助,脾阳已衰,生化乏源,机体阳气枯竭,无力维持神志活动,如《类经》言:“阳气去则神明乱,筋骨废”。肾精亏虚,无以养髓,髓海失养,则出现神志淡漠、精神恍惚,甚则发为呆证;脾阳虚衰,无力运化,横生痰湿,上扰清窍,则见头晕、健忘;痰湿中阻,蒙蔽心窍,则见神昏;痰阻气机,瘀血内生,痰瘀阻络,则出现活动迟缓。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