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瘙痒症的病因及治疗
发布时间:2020-04-30 浏览次数:1476 次
肛门瘙痒症系指无原发皮肤损害而仅有瘙痒症状的一种肛周皮肤病。属于中医学“痒风”、“谷道痒”、“肛门痒”的范畴,病因多为风邪。《外科证治全书》说:“遍体瘙痒,并无疹疥、搔之不止。”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不明,症状顽固,不易治愈,约占瘙痒症病例的45%;后者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随原发疾病治愈而愈。此病好于中年以上的人。男多于女,且多见于平时不爱活动的人。
一、病因病理: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的外因主要是感受风、湿、热邪以及虫毒骚扰等,故有“诸痒属虚、属风,热盛则痛,热微则痒”之说,内因常为血虚风燥,肝肾不足、脏腑虚弱、湿热下注等,故前人说:血虚则生风,风聚则发痒。
现代医学的认识:肛门瘙痒的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了,但与辛辣食物刺激、过敏反应、内分泌内能紊乱、精神因素、药物刺激、内脏功能紊乱、遗传因素、肛门局部刺激、肛门周围腺体分泌异常、肛门直肠疾病、寄生虫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症状体征:本病初期,仅限于肛门周围皮肤瘙痒,是轻时重,有时刺痛或灼痛,有时如虫行蚁走,有时如蚊咬火烤,有时剧痒难忍,入夜更甚,令人坐卧不安。由于搔痒使皮肤溃烂、渗出、结痂、长期不愈,致肛周皮肤增厚,皱壁肥厚粗糙呈放射状褶纹,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蔓延至会阴、阴囊、阴唇或骶尾部。患病日久,易继发皲裂。久之可引起神经衰弱,精神萎缩,食不知味,夜不成眠。
三、治疗
㈠中医治疗:
1.内治法:
⑴风热袭肺,移于大肠肛门者,遇热痒剧,稍凉减轻,或身热,掻时起红色粟粒,或掻后出现血点,苔黄燥,脉浮数。治宜清热泻火、通便,方用凉膈散。
⑵风邪挟湿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郁阻于肛门皮肤者,可见肛门皱壁皮肤肿胀,局部湿疹,浸淫滋水,多有腥臭气味,患者可因痒甚搔痒抓而出现烦躁不安,夜不能眠。舌苔黄厚,脉象弦滑。治宜疏风清热利湿,方用消风散合二妙散或龙胆泻肝汤。
⑶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者,皮肤干燥或起白屑,抓两痒甚、抓破后出现血迹、血点则痒可稍减,舌质暗淡,脉浮细弱。治宜养血熄风、滋阴润燥,方用当归饮子。
⑷血瘀生风、蕴结不散者,皮肤增厚,呈苔藓化,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脉弦。治宜逐瘀祛风,方用疏风解毒汤。
⑸虫毒骚扰,侵入肛周皮肤,或湿毒、药物毒犯阻阴后,痒如虫行,夜晚痒甚,治宜杀虫解毒止痒,方用乌梅丸。
2.外治法:
⑴皮肤湿润者,可用枯矾粉干撒患处,1日3次。
⑵皮肤干燥者,可用黄连膏或青黛膏外敷,每日3次。
3.灌肠法:如系蛲虫引起者,可用百部30g,加水250ml,煎成8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连用1周。或用大蒜头捣碎加水200ml,煎至70ml,每晚以温药液保留灌肠,连用5日。
4.针刺法:可取长强、腰俞、承山、三阴交、阴陵腺等穴,强刺激,每日1次。
5.手术疗法:肛周神经末梢切断术:术前备皮,清洁灌肠后,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周皮肤、铺巾。腰俞或局麻后,在肛门两侧各作一弧作切口,向肛门皮下潜形分离,显露出外括约肌纤维,将感觉神经末梢完全切断,复回皮片,用丝线间断缝合。术后控制大便2~3次,5~7天拆线 ,便后坐浴换药。另外,采用椭圆形皮肤切开缝合法、皮瓣移植法、肛周皮下分离切开法,也可达到止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