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秀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问答中心

问答中心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问答中心

从三焦与消化系统的关系见三焦之无形

发布时间:2019-10-16  浏览次数:1202 次     

问:为何在人体中要虚设一个“三焦”腑?

答: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首见于中医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书中有22篇章涉及“三焦”一词。其中明确对三焦的功能、位置、结构等进行描述的只有6个篇章。《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

胱者仓癝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者一段把三焦与五脏中的脾及六腑中的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功能解释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各种营养物质储藏其中,就像一个盛美味的器皿,将各种美味食物纳

入,进而转变成糟粕排出体外的通道。

       《难经·三十八难》“也说: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过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难经》提出的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

家对三焦争论纷纭,莫衷一是。归纳各种争论,大致可分为形态三焦说、部位三焦说、功用三焦说、辩证三焦说等。从形态上分三焦: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

也。”六版《中医基础理论》称三焦是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相互沟通所形成的通道。而“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则明确提出六腑之三焦,有名无形,位于腹中,主要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从部位上分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等脏器,关于三焦的具体定位:有三种观点:

1、《医学正传》:“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

2、《东垣十书》:“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把全身各部位都归属为三焦。

3、张景岳《类经·脏象类》“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类,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正如王老师总结:三焦通行元气,布散全身,为生命之源,调一焦可调分属的脏或腑,纠正个别脏腑之偏差;通调三焦就是整调一体,调动全身脏腑,牵引四肢百骸,一气周流,无处不达。

从功能上分三焦:上焦如雾,指心肺的敷布作用;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传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从辩证上分三焦:清代吴鞠通等医家将三焦的概念加一引申,在温病学中作为一种辩证方法,主要用于温热病的辩证论证,与《内经》所述的三焦意义完全不同。

以上这些说法均没有真正理解《内经》中设立三焦的初衷。体内原本没有三焦这一腑,《内经》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虚设一个莫名其妙的“腑”,并取名为三焦呢?其实,设立三焦之腑是由于古人当时受到解剖知识局限所致。古人沿袭传统的思维方法,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采用“取类比象”“以象类推”的方法来解释饮食物进入胃肠的经过消化吸收排泄的整个过程。“焦”,会意字。依据金文字形,上面是“隹”,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隹”的本义是物经火烤而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或成焦炭。由此而看,“三焦”是指饮食物进入胃肠后,经过腐熟、消化,在相火的炙烤下,共分三个阶段,将胃肠中的水分和精微物质蒸腾,变化为气,各归其所,故称为“三焦”。称三焦为“传化之腑”,首先完成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