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药方

经典药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药方

胎黄

发布时间:2018-05-31  浏览次数:997 次     

胎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

1.湿热郁蒸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寒湿阻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

3.气滞血瘀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郁蒸证

治法: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推荐方药:

①茵陈蒿汤加减:茵陈6g、淡竹叶2g、陈皮1g、生大黄(后下)1g、生山栀2g、柴胡2g、郁金1g、滑石5g、生甘草1g等。

中成药: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黄制剂等。

2.寒湿阻滞证

治法:温中化湿。

推荐方药: 

① 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6g、党参3g、白术4g、苍术2g、茯苓4g、薏苡仁4g、干姜1g、生麦芽5g等。

中成药:肝苏颗粒、四磨汤口服液加太子参免煎颗粒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3g、郁金1g、枳壳2g、甘草1g、桃仁2g、当归3g、川芎1g、赤芍3g、生地3g、红花1g、牛膝1g等。

(三)外治法

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

将治疗各型胎黄的方药,运用煎药机煎取药汁,并制成50mL/袋,将袋装药物放入恒温器内,并将药物加热,温度控制在38 ℃左右,灌肠时用20 mL或50 mL注射器抽取适量适温方药,在注射器顶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软管,用石蜡棉润滑肛周及灌肠软管,将软管另一端缓慢插入肛门,将药液缓缓推入,推入时间1~2 min,推入时观察患儿耐受情况,推完后抽出灌肠软管,并嘱家长平抱患儿,捏紧肛门,使药物充分吸收。

注意事项:直肠给药深度6~10 cm,推入液体的温度控制在36.5~38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刺激直肠粘膜,造成局部损伤及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吸收,对于有肛周疾病、严重腹胀及不配合者不予应用。

(四)其他疗法

蓝光箱内光照疗法: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患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个管,下方距患儿25~35cm)照射,持续12~24小时/天,连续或隔天进行,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停止光疗。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

(五)内科基础治疗

1.对症治疗:黄疸较重时,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或采用光照疗法。对症治疗药物包括保肝药物如葡醛内酯、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等,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退黄。

2.病因治疗: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3~5天;病毒性肝炎,应予抗病毒治疗等。

3.其他治疗:注意监测黄疸患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异常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严重感染者,注意纠正缺氧及酸中毒;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持续时间长者,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

 (六)护理调摄

1.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加重或消退时间。

2.提倡新生儿早期开奶,增加哺乳次数以增强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3.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以便及早发现变证。

4.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破损感染。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进行疗效判断。

治愈: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正常(34.2umol/L,即2mg/dl以下);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

显效:黄疸较前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大于入院时数值2/3。

有效:黄疸较前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数值大于入院时数值1/3,小于入院时数值2/3。

无效:黄疸变化不明显,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数值小于入院时数值1/3,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观察患儿皮肤、粘膜及小便黄染变化情况。

2.记录患儿肝脾肿大变化情况。

3.对比患儿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

4.治疗前后可由专人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者应先接受培训。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