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艳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学术成果

陈全新教授分级补泻手法

发布时间:2020-10-10  浏览次数:588 次     

       陈全新,1933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现任广东省针灸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陈教授在针刺补泻法上具有相当的特色,把补泻手法量化和操作规范化,创立了以辨证施治为基础的分级补泻手法。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补泻手法必须随着机体发病过程中正邪相争、盛衰消长的转变而调整,并结合不同个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包括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针下气至情况)给予相适应的补或泻的治疗量。也就是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贯穿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果离开了这个原则去理解和运用补泻手法,一种倾向是给它披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秘色彩;而另一种倾向则是把灵活的补虚泻实原则片面理解为“轻重刺激”,把补泻手法看成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显然,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对的。要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在施用补泻手法时,应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从整体观念出发,按照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而决定(如病情、体质、年龄、情志、住地气候环境等因素以至针下气至盛衰情况),把补虚泻实的原则性和当时的病况灵活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根据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基于上述原则,陈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将徐疾、捻转等补泻法加以提炼改进,执简驭繁,创造了一套较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简便易行的独特针刺补泻手法——分级补泻手法,即根据病人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将补泻手法备分为三级:轻补、平补、重补与轻泻、平泻、重泻。不同的补泻,除了体现在不同的操作手法上外,还有其不同的主客观指征,现介绍如下。
      1.补刺手法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慢按轻提(缓慢按人,轻快提出)、小角度(180°~270°)捻针为主,留针15~20分钟。根据不同病情及针下气至情况,可分为3级。
      轻补:慢按轻提运针,并结合刮(拇指或食指指甲上下刮动针柄)或弹针。
      平补:慢按轻提运针,同时结合小角度轻捻针。
      重补:慢按轻提运针,结合快速小角度捻针及提搞。
      补刺的主客观指征:针下现得气,针感向近端(或沿经)扩散,或现微温感,或可见针刺部肌肉有轻微颤动,针下徐缓。行针的强度以病人有相对舒适感为度,刺后病情有所改善。
      2.泻刺手法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速按慢提(快而重地按人,提针较慢)、较大角度(360°或以上)捻针为主,留针20~30分钟或视病情需要适当延长,根据不同的病情及针下气至情况,可分为3级。
      轻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较大角度捻针及提插。
      重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大角度捻针及较重力提插
      平泻:行针操作介于轻泻与重泻手法之间。
      泻刺的主客观指征:针下现得气,针感向远端(或沿经)扩散,或感针下微凉,或可见针刺部肌肉、肢节轻微跳动,针下沉紧。施用泻刺手法针感较强,但以不超过病人的耐受量为度。刺后病情有所减轻。
      3.平补平泻手法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缓进缓退为主,以中等度捻针(不超过360°),施用手法后以病人有较强针感而无明显不适为度。
       以上是在一般情况下施用补、泻或平补平泻手法的操作。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
《灵枢·小针解》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可见,古代医家已注意到用临床疗效来评定补泻标准。这种以疗效作为检验手法的标准,正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精髓在陈教授的分级补泻法中得到继承和发扬。长期的临床验证充分肯定了分级补泻手法的优越。
       陈氏分级补泻法是以辨证为基础的。《素问 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针刺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辨证过程中,不但要根据脏腑经络、四诊八纲辨明病位与属性,确定相应的治则,而且在论治时,也要贯彻这些原则。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针下气至情况,灵活运用“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治疗法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