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艳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学术成果

浅谈经络学说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次数:548 次     

       20世纪50年代,对于经络学说的研究,在日本产生了“古典派”与“科学派”的分歧。在中国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前者采用“循经取穴 ”,将经络传变作为针灸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后者则认为经络在解剖上无充分材料证实,在临床治疗中不按经取穴也有效,因而否认经络学说的存在,而另立“自律神经刺激学说”,作为针灸时治疗的依据。在这一思潮下,经络学说的地位岌岌可危。李菊艳老师从经络学说的源流和临床应用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使我们对经络学说的认识更加深入。

      李老师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而总结出来的学说,是唯物而科学的。经络学说是一整体观学说,它把人体内器官功能联系贯通,通过经络之传变,可以探及人体生理病理机转,指导临床诊断、确立治疗依据。关于经络起源,由文献记述可知,很可能为祖先在生活中发现有治疗疾病效能的部位——孔穴。以后随着经验积累,有效孔穴的数目也日渐增多,同时发现,当针刺孔穴时,病人体内往往出现一种特殊感觉,而这种感觉的传导方向与所治脏腑有关。如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刺足三里时,患者体内有一种感觉,沿下肢外侧,上可透至腹,下可达第二足趾间。经针刺后,疾病则渐愈。这一广泛而有关临床现象的发现,经历代医家长期收集、分析与综合,便把与感觉扩散相关联的孔穴,结合感觉传导起止与疗效,以及有关脏腑进行连线,描绘出经脉。分属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三焦、胃、胆、膀胱)及心包,每一器官均连属经脉一条,称为十二经脉。同时,认为这些经脉是运行气血及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通路。在理论上则接受了当时支配社会的“阴阳”哲学思想的影响,把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和三阳,而定出经脉之名称。另一方面,加上躯干前(腹正中线)、后(背正中线)的任脉与督脉,共成十四经脉。

       经络分布在解剖上无完整材料佐证,是否无存在价值呢?针对这一问题,李老师提出,虽然有部分神经的分布和经络的循行路线一致,但是像任脉、手阳明经等经络传感却无法找到解剖的证据。病变区块神经的敏感性也异于正常神经,应该结合生理病理学综合分析,不能单一从解剖上探找答案。因此,我们不能把一些仅有的局部材料作为全部证明,片面地认为某经是某种神经或血管。同样,也不能把有实践意义的经络,在现代科学未能全部解释前,便否定其存在价值。

       经络学说是指导中医临床的灵魂。足阳明胃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手阳明大肠经治疗面部诸疾是众所公认有效之循经取穴法。李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比较多例胃神经痛患者,发现循经取足三里比局部取胃俞、大肠俞治疗效果快2~3倍。在治疗数例神经性头痛时,单用局部痛区取穴,头痛只能缓解,但不能制止,经配合远隔有关经络刺激(远隔经络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则能迅速消除头痛。由此可知,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循经取穴在临床治疗中有明显优势。
      经络学说是古代先贤献给人类的聚宝盆,后人研究中,不从经络人手,就等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岂可轻易否定其存在。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