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宁波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学术成果

耳眩晕文献记载

发布时间:2022-07-18  浏览次数:1252 次     

眩晕

一、传统外治法治疗眩晕概况

    传统外治法治疗眩晕病种类繁多,如针灸、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针、耳穴、皮内针、针刀等。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其理论各有差异,如针灸的经络学说、穴位注射与现代医药结合、耳穴的全息理论、头皮针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说、针刀疗法的筋膜松解再平衡理论等;即使相同的治疗方式,因其发病原因不同治疗亦有不少差异,以针灸为例,如外邪侵袭所致眩晕,常选取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相关穴位,天府、鱼际、睛明、攒竹、五处等,若因肝阳上亢所致眩晕则常选取手足少阳、厥阴相关经络穴位,中渚、临泣、风池、侠溪等,若因气血亏虚,清阳不得上荣脑窍所致眩晕,常选取足阳明胃经、任脉相关穴位,足三里、关元、气海等。同时也当注意,临床上在使用外治法治疗眩晕时,也要分清眩晕是处于急性期还是缓解期,急则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在眩晕急性期应当以止眩为主,目前中医针对急性期症状的缓解上主要采用针刀、针灸等。据笔者临床观察,大多数急性耳眩晕患者在针刀治疗5分钟后即有显著的疗效。在缓解期以治本为主,找出病因、消除病因,有外感者驱邪,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熄风止晕,气血亏虚者随脏补泻,补益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而止晕,痰饮水湿蒙蔽清窍者健脾化痰开窍止眩。

在治疗眩晕一病时,不仅要从急性期与缓解期视角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更应区别开眩晕的良恶性,对于某些恶性眩晕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不要耽误病情,贻误患者。良性眩晕主要是现代医学的前庭性外周性眩晕,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较重、伴或不伴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眼震能被固视等;恶性眩晕主要是现代医学的中枢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声音沙哑、构音障碍等此类中枢系统疾病导致的眩晕。

二、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在耳眩晕的运用

针灸类:

《针灸甲乙经》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醉酒风热发,两角(一作两目)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

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耳目不开,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风眩头痛,小海主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如颜青者,上星主之。……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取上星,亦如上法。风眩目瞑,恶风寒,面赤肿,前顶主之。……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头眩目痛,头半寒(《千金》下有痛字),玉枕主之。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肘痛不能自带衣,起头眩,颔痛面黑,风肩背痛不可顾,关冲主之。嗌外肿,肘臂痛,五指瘈,不可屈伸,头眩,颔额颅痛,中渚主之。……风眩惊,手腕痛,(《千金》手腕痛作手卷)。泄风,汗出至腰,阳谷主之。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大都主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外眦而急,颔厌主之。

普济方

 针灸门,头旋    

治忽头旋(资生经),穴目窗。    治头旋耳鸣,穴络却。    治头旋脑重,穴大杼。治坐如在船车中,穴中脉 治脑重鼻塞,头目眩疼,穴百会。    治头重目眩运穴陶道  。 

《针灸聚英》

 六十六穴阴阳二经相合相生养子流注歌     

    风寒目眩眬。要痊如此疾。束骨穴中穷。

心少海(合水)目眩连头痛。

偏头疼目眩。当以液门论。

 杂病歌, 

    风眩临泣与阳谷。

 杂病歌,头面   

    头风眩晕治合谷。次及丰隆解谿方。再兼风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双。两般皆灸虎口内。更详此处宜灸壮。

面肿若灸水分痊。头目眩疼反肿者。兼生白屑灸囟会。

 杂病歌,耳目    

目眩临泣风府中。风池阳谷中渚同。通前通后共八穴。液门鱼际丝竹空。

百症赋

    目眩兮,支正、飞扬;

席弘赋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

五运主病歌

诸风掉眩乃肝木,痛痒疮疡心火属,湿肿满本脾土经,气贲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肾水乡,五运主病枢要目。 

《玉龙歌》       

    攒竹宜泻,头维入一分,沿皮透两额角,疼泻,眩晕补。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

《胜玉歌》   

    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穴法歌

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八脉图并治症穴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膻中  中魁  丰隆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合谷  中脘  列缺

谷疸,食毕则心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胃俞  内庭  至阳  三里  腕骨  阴谷

通元指要赋

    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神应经》

 诸风部  

风眩:临泣  阳谷  腕骨  申脉  

 头面部   

    头风眩晕:合谷  丰隆  解溪  风池  垂手着两腿,灸虎口内。

 耳目部  

目眩:临泣  风府  风池  阳谷  中渚  液门  鱼际  丝竹空

 

《勉学堂针灸集成》

 心胸

    风眩 临泣、阳谷、腕骨、申脉。

 

 外形篇针灸

    眩晕,取神庭、上星、囟会、前顶、后顶、脑空、风池、阳谷、大都、至阴、金门、申脉、足三里。

《子午流注针灸

 针经井荥歌诀

   【膀胱】    束骨壬俞本节中,耳聋项急本穴寻,    恶风目并背痛,针之必定有神功。  

   【肺】    鱼际为荥热汗风,咳嗽头痛痹主胸,    少气咽干燥,呕吐同针有大功。  

   【小肠】    阳谷为经侧腕中,癫疾狂走妄言惊,    热病过时汗不出,耳聋齿痛目针。

《灸法秘传》

 眩晕

    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神灸经论

 首部症治   

头风眩晕久痛不愈    阳溪  丰隆  解溪  发际(穴在肩上三寸灸三壮)  

目眩不能闭    脑空  解溪  通里  地仓    头目痛    外关  后溪   

 

 部症治  

    眩    中脘    伤酒呕吐痰眩    率谷

导引类: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风头眩候   

    以两手抱右膝著膺,除风眩   

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愈头眩风癫。

坐地舒两脚,以绳靽之,大绳靽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不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

一手长舒,合掌仰,一手捉颐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风。

低头不息六通,治耳聋目癫眩,咽喉不利。

伏前侧牢,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随左右聋,伏并两膝,耳著地牢。强意多用力至大极,愈耳聋目眩病。

脚著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

 

外用类:

《医心方》

 治头风方第七

吴茱萸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染汁,以拭发根,数用。

《世医得效方》

 眩冒

仓公散   瓜蒂  藜芦  矾石(煅)  雄黄(各等分)    

上为末。少许吹入鼻中,得嚏为度。此药能起死人。

《本草纲目》:

徐长卿

注车注船:凡人登车船烦闷,头痛欲吐者。宜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皮各等分。捣碎,以方囊系半合于衣带及头上,则免此患。(肘后方)

 

 

三、临床运用

 

(一) 针灸疗法:

  1. 体针1

  1)实证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2)虚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加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出处】引自《针灸学》

编者按:本方案实证适宜于眩晕肝阳上亢,虚风内动证;虚证适用于眩晕气血不足,风痰上扰证。

眩晕病,发于内风者多由肝阳上亢,化而为风,夹痰引气,动摇清阳所致。故选择少阳、厥阴经脉要穴之能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以治之,故内关以降因肝风而上之胃中上逆之痰气、安目眩神散动荡之心神;风池者,为足少阳之要穴,能消内外之风,无论外感之眩冒抑或内起之肝风,皆宜用之。百会穴,处于癫顶之上中央,为各经脉之气汇聚之处,在眩晕实证时选取百会穴,主要起到一个近治的清利脑窍作用,且采用泻法。太冲者,属足厥阴肝经肝之脉,能降其逆气,清泄肝胆,平抑肝阳,属对证治疗。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痰浊所致眩晕,当以刺阳明合穴足三里健脾升清。肝藏血、肾藏精,选择肝俞、肾俞,是通过调节人体精血的产生来固本培元而止眩。补泻手法而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眩晕实证多以泻法,虚证多以补法。

笔者经验,在眩晕病时选取风池穴有以下考虑:“阳跷脉起于足跟中,上外踝,循胁上肩,挟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风池为阳跷脉与足少阳经在后项部汇合穴,阳跷脉又为主一身左右之阳,能司眼睑开合与下肢运动之作用。故风池穴在眩晕中的作用应当注意风池穴、足少阳经、阳跷脉之间的关系:1.阳跷脉司眼睑之开合:此处的眼睑开合不仅仅指的是单纯性眼睑的运动,也指其对于各种眼球运动肌甚至动眼神经的一种调节。现代对眩晕的研究表明,患者眩晕出现外物的旋转一般伴随有眼震的出现,眼震是对于眩晕鉴别及诊断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大多数外周性眩晕患者闭目后感觉眩晕症状是有所减轻的,笔者认为,风池穴在眩晕病的使用上,其还具有调节眼球运动的功能,能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当然对于某些自身旋转,眼震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亦有一定作用,其可能通过路径为颈-眼反射路径或者颈-前庭反射路径达到一种平衡性的调节。在从中医理论来看,风池可以消除内外诸风,眼球的一种震颤运动,亦是属于中医“风”的范畴,故刺风池而熄风是一种可以直观形象的表现。2.下肢运动的调节:外周性眩晕甚至中枢性的某些疾病导致的眩晕,皆伴随着平衡障碍的发生,患者可能表现为倾倒、平衡及走路不平稳等,这是因为眩晕发生过程中,前庭功能或者中枢疾病导致前庭-脊髓束或小脑的生理功能出现问题导致,故在眩晕的病人身上,医者有必要关心患者平衡功能的问题,即使眩晕患者在急性期应当卧床休息,但前庭康复训练或者其他康复训练提上眩晕患者的治疗进度上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风池穴与阳跷脉的下肢运动调节作用的关系,风池穴在眩晕病的使用时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2.“升阳祛霾”针灸法治疗梅尼埃病2

    刺患侧听宫、百会、印堂、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与艾灸热敏化腧穴相结合。

    ①针刺患侧听宫、百会、印堂、太阳、风池、合谷等穴

    ②艾灸热敏化腧穴:本病热敏化腧穴大多出现在患侧听宫、百会、印堂等区域,根据穴位出现热敏化程度的不同,依次行回旋灸、雀啄灸、往返灸和温和灸。首先回旋灸1 分钟,使局部气血温热,再行雀啄灸1 分钟以使敏化加强,其次循经往返灸1 分钟使经气激发,最后行温和灸以使感传发动,经络开通。

每次施灸直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度,每次施灸不少于20 分钟,每日1 次。连续治疗5 天,5 天为1疗程,共计1 个疗程。

   【出处】引自《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周蓝飞等介绍谢强教授经验方案。

编者按:使用“升阳祛霾”法针灸治疗梅尼埃主要是针对的梅尼埃病阳虚型证。此方案的特殊在于发挥不同种类传统治疗方法的最佳优势,以针刺,通经络最优,温阳气化不及艾灸;艾灸,温阳气化最优,然通经活络疗效不及针灸。找出两种疗法最佳适应证,再结合疾病的基本病机,二者相匹配达到最佳则治疗效果最好。以针灸通其经络,上通下达则气血精微之气才能上达头脑之地充养元神之腑。浊阴既在上窍,以艾灸温其阳气,促进温煦、气化之功,则浊阴降而元神清。

  

3.麦粒灸3】

   主穴:百会、风池、内关、足三里

   配穴:痰浊中阻配中脘、丰隆;肝阳上亢配肝俞、太冲、三阴交;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肾精不足配肾俞、太溪;耳鸣耳聋加翳风、听宫。

  操作:发作时重灸百会穴。病人取坐位,将百会穴处头发向两侧分开,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施灸。凃少许凡士林,将麦粒大小艾柱放于百会穴上,点燃施灸,燃至灼痛时,可用压灸法,术者用镊子或压舌板将艾柱压灭,然后再熄灭的残绒及艾灰上,继续加柱再灸,依前法反复操作,压力由轻到重,使病人自觉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适感。急性期百会穴一般每次需灸25-30壮。内关穴每次3-5壮,其他穴位每次灸7-9壮。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缓解期每周灸2-3次,以背部、腹部、足三里、三阴交为主,15-20次为一疗程。坚持一段时间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出处】引自《麦粒灸传薪集》王玲玲所介绍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在基础方案的基础上加减配穴,适用于各类型的内耳眩晕病。麦粒灸是艾灸中的一种,最早有文献报道是在唐代《黄帝明堂灸经》的“巧如小麦大”这一描述,其运用范围较广,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现代研究发现,麦粒灸的施灸部位虽小,但具有较强的深部穿透作用,通过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既能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又可能反射性地影响中枢大脑皮层,提高神经元活性,重建网络系统,调整机体功能。选择麦粒灸治疗眩晕类疾病,主要是取灸法的温热作用,“陷下则灸之”,眩晕清阳不升,连接脏腑清阳之气的诸经诸脉不能上行,清阳下陷,则以百会灸之而升举,再通过结合特定的腧穴的,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共起升阳益气,降逆下浊的疗效。

 

按摩导引类:

1.足底穴位按摩治疗眩晕4

   ( 一) 取平衡器官反射穴:位于脚背小趾关节向后0.4公分处。相当于侠溪穴外侧附近。

   ( 二) 取内耳迷路反射穴:相当于足底解剖部位的第四第五脚趾腰部至脚底肉球上部。此反射穴是交叉的, 左耳在右脚、右耳在左脚。

 

在脚上找到平衡器官穴, 用大拇指在穴位上先轻轻的向心性按摩, 然后逐渐中按到重按, 快结束时又轻轻的按揉穴位。每次3 一5 分钟, 每天1 ~ 2次。按摩时病人感到有针刺一样疼痛, 敏感度越高, 疗效越迅速, 但也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如过猛会导致反应如恶心呕吐。但如发生反应也不要紧, 很快消失

【出处】引自《新中医》覃芬莲等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方案适用于各类型内耳性眩晕。与耳穴一样,足部虽然只是全身的一个器官,但却包含着人体全身脏腑器官信息。眩晕,一般表现为自身或外物的选择感、空间定向障碍、不平稳感,选择足部的平衡器官反射穴与内耳迷路反射穴进行按摩,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将大量信息传输到前庭平衡中枢或小脑,受刺激的神经中枢引起前庭-脊反射或者前庭-眼反射等前庭神经通路反射调整人体平衡稳态,保持人体平衡。此种方法简单易行,不需其他医疗器械,患者在家自身即可完成治疗。

 

药物外敷:

 

1.膏敷方:

平肝潜阳膏5

 一组:天麻 菊花 黄芩各10g,钩藤、龙骨、牡蛎、桑寄生、茯神、女贞子、龟板、鳖甲各15g,白蒺藜、山栀、牛膝、杜仲各12g,珍珠母、石决明、夜交藤各30g,夏枯草、生地各20g

 二组:葱白、侧柏叶各6g、韭白、凤仙(全株)、白菊花、干桑叶、芙蓉叶各12g,石菖蒲、木瓜各3g

  将以上两组药物浸泡在1240g芝麻油内,冬十秋七春五夏三日,置锅内熬至药枯去渣,熬药成油,下黄丹收存,再入煅礞石12g、青黛、雄黄各6g,芦荟、木香各3g,后入牛胶(酒蒸化)12g,拌均制成膏,分摊与红布上,折叠备用。

  使用方法:将膏药加温变软,贴于肝俞、太冲穴处。

  禁忌症:孕妇禁贴。

【出处】引自《中国膏敷疗法》张奇文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内耳性眩晕疾病。以上药方的组成主要抓住主证,肾精亏虚,肝阴不足,水不涵木,风火相生,风火皆主阳,焰得风则自旋转”,发为眩晕,故治疗治法,“火盛兮清少阳而即愈”,当按照滋水涵木,平肝熄风而定。方中菊花、黄芩、山栀、夏枯草之类清泻少阳之火,天麻、钩藤、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白蒺藜、牛膝、珍珠母、石决明潜肝阳之亢。桑寄生、女贞子、生地则填肝肾之阴,滋水涵木。茯神、夜交藤安神宁心。加入菖蒲、芙蓉、木瓜、韭白、凤仙等二组药物通透皮肤,使药效入于经络穴位,共奏滋水清肝潜阳熄风之功效。贴敷的部位选择肝俞、太冲,对证选经、对证选穴。与平肝潜阳膏类似的膏药还有清肝膏,主要针对肝火上炎导致眩晕。还有针对颈性眩晕的特效抗骨质增生膏,贴于颈椎处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改善颈部周围血液循环。

2.药物贴敷:

16独头蒜20g,土豆去皮20g   共捣为泥贴于涌泉穴。

【出处】引自《外敷中药治百病》刘建青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火热、阳亢化风所致内耳眩晕疾病。《本草新编》言:大蒜,味辛,气大温,有毒。入五脏。解毒去秽,除疟辟瘟,消肉消食,止吐止泻。 ……蒜有百益,其损在目。然而损不止在目也。耗肺气,伤心气,动胃气,消脾气,伐肾气,触肝气,发胆气,此人之未知也。但有损而有益,祛寒气,辟臭气,止逆气,解毒气,除疟气,消肉气,此则人之所知也。两相较之,损多而益少,未可谓益百而损一也”,《本草从新》言:“大蒜……捣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性热气臭。生痰动火。散气耗血。……虚弱有热之人。切勿沾唇。独头者佳。忌蜜。”对于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之类眩晕疾病,则可用大蒜捣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本草新编》言其味辛,气大温,《本草从新》言其性热气臭,生痰动火,散气耗血,虚弱有热之人,切勿沾唇。使用大蒜治疗肝火上炎之眩晕,看似犯了虚虚实实之戒,然当注意本药对于外敷与内服在某些时候具有不同功效。大蒜内服者,能生痰动火,动胃伤脾,伐肾触肝,但于外敷用之,则有能引热下行之功效,能引肝火下行,清肝泻火止晕。涌泉居于足底最下,本身引火下行与引火归原热下趋的效果。至于使用土豆作为佐料,是因土豆具有消除、减少大蒜辛温烈性的作用,《本草纲目》言:“土芋……解诸药毒”,故与之相配起减毒之意。

 

 

(2)6吴茱萸(胆汁拌制)100g、龙胆草50g、土硫磺20g、朱砂15g、明矾30g、小蓟根汁适量;

 上五味捣碎,过筛,加入小蓟根汁调和成糊,敷于神阙及双侧涌泉穴。每穴10-16g,上敷纱布,胶布固定,2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一般7-10天见效,2-3个疗程可愈。

【出处】引自《外敷中药治百病》刘建青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热极生风证、阳亢化风所致内耳眩晕疾病。

 3)7】吴茱萸适量,研细,用醋调成糊,于睡前贴敷于涌泉穴处,次日除去,连敷10-15次。

【出处】引自《足反射区疗法学用一本通》路力为,汤宇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火热、阳亢化风所致内耳眩晕疾病。吴茱萸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本草从新》言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外用能补益肾精、滋阴壮阳、降火纳气、引热下行、清上实下、交通心肾、滋水涵木、平肝潜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通阳苏厥、醒神开窍、调和营卫、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延年益寿等作用。涌泉穴为肾经井穴,其本身具有具有滋阴降火作用,能引火归元,道上热下行。故对于肝阳化风或者热极生风之类眩晕皆可以吴茱萸调醋贴于涌泉穴上。此类可以引火归原中药还有肉桂、附子,能引火下行者还有牛膝。吴茱萸外用贴敷不仅可以治疗火热阳亢类眩晕,同时还可以治疗咽喉疼痛、口舌生疮以及耳鸣等。

 

 

 

 

其他疗法:

 1.沐头方8

  清上止晕沐头方:

  明天麻6g、薄荷6g、甘菊6g、桑叶3g、炒蔓荆9g、川芎6g、藁本6g

 上药煎水去渣,沐头部。

【出处】引自《药浴妙法治百病》柴文举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肝阳化风,上扰清窍所致内耳性眩晕疾病。药浴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周朝开始,就有香汤浴的记载。药浴作为一种有效防病治病的方法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络直接或间接与头部相关,脑为元神之府,统摄十二经络。使用天麻、薄荷、菊花等具有疏风解表,清利头目,平肝潜阳的中药,经过热水浸泡出药效,通过头部的吸收,使药物作用于十二经络,药气通过经络传于脏腑,发挥治疗效用。在沐头时,可以选择性地按摩百会、四神聪、风池、翳风等穴位,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2.点穴疗法9

1.点穴疗法:

  泻百会,切瞳子髎,泻合谷,补内关、足三里等穴,能引虚阳下行。如阳虚眩晕者,各穴都用补法。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百会、足三里穴,每穴点打100次。

 点穴次序:由上往下点穴,一般10次左右可治愈。

【出处】引自《民间点穴治病验方》王凡,杨光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根据点穴补泻手法不同适用于肝阳化风性眩晕及阳虚性眩晕疾病。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为督脉经穴,督脉归属与脑,不仅具有升提阳气作用,其还有降逆平冲的作用,对于肝阳上亢者,可用泻法降逆平冲。瞳子髎属足少阳胆经,能降浊去湿,选此穴可降随肝阳上亢之风痰。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有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效,“面口合谷收”,总治头面诸证。泻之可使虚阳下行。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能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足三里与内关共同使用,能够和胃降逆,宽中利气,消上行之风痰。诸穴共同使用,以平肝降逆,祛风化痰止晕。

2.武当点穴秘法:

  以拇指点压左臂少海穴,可消除头晕的症状。

【出处】引自《民间点穴治病验方》王凡,杨光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各种类型内耳眩晕疾病。

 3.少林寺点穴秘传:

选穴:心俞、天柱、身柱、内关、足三里。

【出处】引自《民间点穴治病验方》王凡,杨光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各种类型内耳眩晕疾病,特别是眩晕疾病伴有呕吐、心神不安之类患者。少海穴为手少阴心经合穴,能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针灸甲乙经》言:“少海主风眩头痛。”,故按压少海对于头晕具有一定疗效。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之作用。点压心俞穴能够宁心安神缓解眩晕症状。身柱属督脉,按之能调理督脉气血。天柱在头后枕部,按压刺激能够清利头目。内关、足三里相配能够化痰气,促进头部穴位祛风通络止晕。

现代中医外治疗法:

1.针刀治疗急性前庭性眩晕10】

  取项上线(正中点、旁开2寸)、第二颈椎棘突及第二颈椎棘突平面旁开2寸、第六颈椎棘突及第六颈椎棘突平面旁开2寸共9个治疗点。常规消毒、铺巾后,以汉章牌小针刀局部治疗:垂直进针点进针后纵行铲拨2-3次后刀尖转为横行切割2-3次。

【出处】引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谢慧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针刀治疗适用于各类型前庭性眩晕疾病急性发作期,据笔者经验,其最佳疗效在治疗后的第5分钟,患者明显感觉眩晕、头晕、恶心呕吐以及不平衡感大大减轻。其中前庭神经元炎、椭圆囊或球囊功能损害、梅尼埃病、突聋伴眩晕此类前庭性疾病疗效较佳,但对于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需要多次治疗且配合针灸治疗疗效较佳。通过患者前庭症状VSI评分,一般能将患者评分从7-9分降之2-4分。

其机理可能如下:通过对颈部肌肉、粘连软组织的松解,能够改变软组织与相关神经、血管、肌肉的粘连关系,刺激颈部肌肉反射性的电活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改变颈部运动(必然伴随着头部运动,头部运动必然刺激着前庭活动,如半规管、椭圆囊、球囊)来产生一种新的前庭刺激感来刺激椭圆囊、球囊的电活动通路,在新的兴奋与抑制变化间产生前庭代偿。另一方面,通过针刀的刺激,通过前庭脊髓束的影响来反作用于前庭中枢,使其重新整合全身平衡冲动,调整眼震与姿势,使人体达到平衡。

   

2.水针疗法11】

 肝阳上亢:太冲、行间、侠溪、阳陵泉

 气血亏虚: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

 肾精不足:百会、悬钟、关元、肾俞

 痰湿中阻:头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

随症加减:耳鸣加中渚;头胀痛加太阳;心悸失眠加神门;遗精加太溪、三阴交;胸闷加膻中;纳差加足三里。

 可选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ug,肝阳上亢用清开灵注射液2-4ml,肾精亏虚或气血不足可以生脉注射液2-4ml。每次选穴2-4个,每穴注射0.3-0.5ml,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出处】引自《水针疗法》艾坤主所介绍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选择所注射药物适宜各类型眩晕病。维生素B1、B12是属于水溶性类的维生素,将该类维生素注射进穴位中,从现代医学研究来说其能使之营养、刺激穴位周围的末梢神经,激活神经通路,调控大脑皮层而治疗眩晕;传统针灸理疗来说,此种方法可以增加刺激穴位的“得气”,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相当于一种对证治疗的“补”、“泻”方法。同时,使用水针疗法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可以延长“得气”的时间,发挥疗效更佳持续,使患者免于留针之苦,方便且疗效更佳。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止痛、消炎等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风火上攻所致眩晕。通过将清开灵注射入太冲、行间、侠溪、阳陵泉等具有平肝潜阳功效的穴位上,更能达到平肝熄风止晕的目的。至于虚证,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证,则可选择生脉注射液这类具有益气功效的药物进行注射,将药物精华注入足三里、脾肾俞等补益脏腑的穴位中,能更好地调节脏腑功能,发挥针灸作用。能够作为水针疗法的注射液还有很多,如西药的胃复安、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甲钴胺、曲安奈德、强的松等,中成药如黄芪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麝香注射液等,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实证者清泻,虚证者补益、瘀滞者消散,对证治疗。

 

 

 3.头皮针12】

   肝阳上亢型:针刺双侧晕听区,配艾灸百会穴,隔姜艾柱灸3-6壮

   气血亏虚型:针刺双侧晕听区,配艾灸足三里。足三里穴针后隔盐艾柱灸3-6壮,若心悸少寐重者加灸百会穴。

   肾精不足型:针刺双侧晕听区,阳虚者艾灸关元,阴虚者艾灸肾俞,隔盐艾柱灸3-6壮;

   痰浊中阻型:针刺双侧晕听区,配针刺中脘、风池,艾灸印堂穴3-6壮(直接灸)

1-2周为一疗程,1-2个疗程后可改用间断针刺或病人自行艾灸。

【出处】引自《中国乡村医生杂志》马靖然经验方案。

编者按:  头皮针法,适用于一般各种类的内耳眩晕,是一种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刺激部位的选择,一些是按照头部经络穴位来取,一部分是按照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来取的,但大多集中在头部经络循行路线上。晕听区是处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共长4cm,主治眩晕、耳鸣、耳聋等。刺激该区域能改善内耳迷路淋巴及血运循环,加强迷路水肿的吸收,缓解内淋巴管的压力,改善耳蜗末梢感受器的缺血缺氧性状态,从而缓解眩晕及耳鸣耳聋症状。将头皮针与体针、艾灸相结合,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住针灸学与现代大脑皮质功能相关理论结合的研究结果相结合,治疗时更有针对性,标本兼治,将大大增加治疗效果,使用该种方法治疗疗效肯定。

 4.耳穴治疗13

 主穴:耳尖放血、晕区、肝、枕、外交感

 配穴:

内耳眩晕症:内耳、贲门、脾

贫血引起头晕:三焦、脾

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脑、心血管系统皮质下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头晕:交感、神经系统皮质下

取穴依据:耳尖放血有清眩头目的作用,晕区、枕:止晕要穴,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可引起目眩。外交感:经验要穴。

【出处】引自《耳穴治疗学》黄丽春介绍的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各类型内耳性眩晕。耳穴治疗分为耳针法、开穴埋针法 、耳穴贴压法以及耳穴压豆法,其选穴经验随治疗疾病不同而不同。此方案可以耳穴埋针,亦可以穴位贴压及压豆,可以使用王不留行留行子、白芥子、磁石等进行耳穴压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故选择肝区作为其中主要穴位,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眩。晕区,为主管眩晕功能的区域,通过对其刺激,能够调节平衡;枕部为小脑、前庭等主管平衡功能的神经核团所在,对耳穴枕部的刺激,能够促进平衡功能恢复。外交感为治疗眩晕的经验要穴。耳尖放血能够泻邪气,清利头目。

 

 

 5.耳穴埋植耳揿针14

  1) 取穴: 取耳穴肾、脾、神门、内耳为主穴,以皮质下、枕、肝为配穴,留针7 d( 夏天留5 d) 。两耳交替进行。

2 组均以10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出处】引自《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张永和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眩晕病中梅尼埃病,其他眩晕病亦可辨证使用。本方案选取肾、脾、神门、内耳作为主穴,考虑以下原因:“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精不足,骨髓不充,元神不得所养,故眩晕耳鸣;肾阳亏虚,命门之火失于温煦之功能,阳不化气,寒痰水湿因虚上犯,绕乱清窍而眩晕,故取肾反射点作为主穴既可补肾填精,又可助升阳气化。“脾为生痰之源”,脾失运化,聚湿生痰,清阳不得上出荣养,浊阴逆而上犯,风痰上扰而眩晕,故取脾胃运化痰湿与升清降浊之效,以脾反射点作为主穴。耳穴神门,此穴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功能,有消炎、止痛、镇静、安眠的功能,研究发现,梅尼埃病在在电测听时,内耳、神门穴呈阳性反应,故可选其作为主穴。至于耳穴内耳反应点,乃是因为大部分眩晕属于外周性前庭性眩晕,掌司平衡功能的前庭位于内耳,故通过刺激耳穴内耳治疗眩晕性疾病。在临床上,由于病情多变,在肝阳上亢、风痰少扰时可加肝穴以平肝熄风止晕,髓海不足为主则加枕穴,其对应人体枕部。是止晕的要穴。枕部是小脑、前庭神经核团等掌管平衡功能的所在部位,故其在止晕方面有良好效果。脾肾阳虚、乏力、身体机能低下者可加皮质下,“皮质下”穴具有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的功能,其类似于肾上腺皮质所有之功能,能调节身体机能,通过对大脑皮质的某种调节,与其他穴配伍使用,能起到更好的止晕效果。

 

6.新九针15】

 毫针:风池、合谷、列缺、内关、足三里、翳风、百会,针用补发,留针30分钟;

 三棱针:印堂、金津、玉液放血;

1-2个疗程,每个疗程6次。

【出处】引自田建刚,樊凤娥编著的《新九针疗法》经验方案。

  编者按:本方案适用于各种焦脾胃不足,清阳不上,浊阴上犯之证的内耳眩晕。在眩晕疾病中选针毫针,是因其正气不足,邪干清阳,当选择能留针的毫针,达到“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的效果,故选择风池、合谷、列缺、翳风等祛风化痰,消除浊阴之邪。内关宽胸理气,和胃降浊,又属厥阴心包经,可安神镇静。现代研究表明,内关可提高心脏泵功能, 增加心输出量,促进脑循环血量的增加,改善眩晕症状。百会者,居于巅顶之上,能升清阳降浊气。

    三棱针具有接续经气、醒神开窍之作用,善于破气破血,通达内外。印堂,为经外奇穴,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之功效。以三棱针刺血印堂,可以推动督脉的行气活血作用,且督脉入于脑,能安神止晕。金津、玉液亦是经外奇穴,位于舌下两侧之脉络,《灵枢•经脉》言:“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故脾胃连接之末在于舌下,若脾失升清,胃失和降,中焦枢机逆乱,清阳与浊阴相干于上窍,则可通过此舌下金津、玉液来调整中焦气机,促进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08

2.周蓝飞等.谢强“升阳祛霾”针灸法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研究【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2011

3.王玲玲.麦粒灸传薪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

4.覃芬莲等.足底穴位按摩治疗内耳眩晕25例【J】.新中医.1991,7:34-35

5.张奇文主编.中国膏敷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4:321

6.刘建青主编.外敷中药治百病【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8

7.路力为,汤宇主编.足反射区疗法学用一本通【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8

8.柴文举主编.药浴妙法治百病【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4

9.王凡,杨光主编.民间点穴治病验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7

10.谢慧等.小针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32-834

11.艾坤主编.水针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

12.马靖然.头皮针治疗内耳眩晕病202例【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0,9:33-34

13.黄丽春.耳穴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0

14.张永和.耳穴埋植耳揿针治疗梅尼埃病50 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1):40-42

15.田建刚,樊凤娥编著. 新九针疗法【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06:  169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