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宁波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学术成果

鼻鼽相关文献记载

发布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1356 次     

2. 鼻鼽

鼻鼽作为病名,有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演变鼻鼽的症状描述,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月令》中有“季秋行夏令 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鼽嚏是鼻鼽的别名。《内经》 出现“鼻鼽”-这一名称如《素问·脉解篇》说,“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 腹肿”,王冰注鼽,鼻中出水也”《内经》 中也有鼽嚏这一名称记载,《内经》提到的鼻鼽,鼽嚏可以说是指症状,不一定是指病名。

诸病源候论·卷第六上记载了“鼻塞脑冷清涕出方”;《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二》也有类似方剂,《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七》始载内服方,如诃黎勒散等。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记载有-嚏"各一节 刘氏作了注解.“鼽者 鼻出清涕也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但他认为 鼽与嚏皆属火热为病刘完素的.鼽者 鼻出清涕也·一句 对后世影响甚大 可以说这是把鼻鼽作为症状还是病名的分界岭此后鼻流清涕鼻流浊涕两者分别论述鼻流清涕归入鼻鼽

明清时代医籍中 鼻鼽已作为以鼻流清涕为主症的疾病名如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鼻说 .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鼻鼽流清涕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下·则将鼻鼽分为外寒内热证 风寒 寒证 鼽衄血与涕俱出,证鼻塞脑冷证鼻鼽兼鼻息肉证五种类型 分别选方治疗

鼻鼽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的探讨如火如荼。

病因病机:

1. 时令气候论 五运过及、 六气胜复, 则天气 变化, 脏气应之, 腑气不衡。 木运不及之年, 燥热之 气流行, 润降之气不力, 气逆于上, 鼻病乃生, 如《素 问·气交变大论》 : “岁木不及, 燥乃大行……心气晚 治, 上胜肺金, 白气乃屈, 其谷不成, 咳而鼽”  。 金运不及之年, 炎火流行, 克灼肺金, 其政不行, 凉 降无权, 病于衄、 鼽,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 : “岁 金不及, 炎火乃行, 生气乃用, 长气专胜, 庶物以茂, 燥烁以行, 上应荧惑星。 民病肩背瞀重, 鼽嚏, 血便 注下” 。 太阳属水, 寒藏之性, 纳藏阳气, 闭藏万物者 也。 太阳寒水司天之年, 阳气内藏, 闭郁化热, 伺机 而发, 上扰清窍, 鼻息不利。 如 《素问 · 五常政大论》 : “太阳司天, 寒气下临, 心气上从, 而火且明……鼽 嚏, 喜悲数欠” 。 少阳相火, 燔灼之性, 少阴君 火, 宣通之性。 少阳、 少阴司天之年, 火热淫于上, 灼金烁液, 金政不平, 津液逆乱, 涕、 衄、 窒可见, 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 : “少阳司天, 火气下临, 肺气 上从……革金且耗, 大暑以行, 咳嚏鼽衄鼻窒” , “少阴司天, 热气下临, 肺气上从, 白起金用, 草木 眚, 喘呕寒热, 嚏鼽衄鼻窒”  。 再如《素问· 本病 论》: “少阳司天, 火淫所胜, 则温气流行……胸中 热, 甚则鼽衄, 病本于肺”,“少阴司天, 热淫所 胜, 怫热至, 火行其政。 民病胸中烦热, 嗌干, 右胠 满, 皮肤痛, 寒热咳喘, 大雨且至, 唾血血泄, 鼽衄嚏 呕” [4]145 , 斯此理也。 天人化一, 运气自然往复, 脏腑为之不衡。 中有 燥、 火偏胜, 实邪逆上者, 亦有阳长不及, 虚不收降, 火浮于上者, 亦即鼽、 衄发病与运气变化导致的内在 阳气不和密切相关。 谨天地之变, 气候之化, 先调其 中, 以御其身, 则阳气和利, 百病弗生。 如《素问·六 元正纪大论》 : “先立其年, 以明其气, 金木水火土运 行之数, 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 则天道可见, 民气 可调, 阴阳卷舒, 近而无惑”

2. 方位地域论 天时有四季之别, 五脏以应 之, 地域有南北之分, 六腑以和之。 如《灵枢· 九宫 八风》: “风从北方来……内舍于肾……风从东方 来……内舍于肝”。 脏腑各有其性, 方位亦有其 偏殊。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东方生风……西 方生燥”。 西方之域, 燥气偏胜, 金政不平, 清降 不行, 滞结于中, 忤逆犯上, 则咳、 衄、 鼽为病, 如周 铭心教授发现随着西北燥证病变程度的加重, 常年 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有加重的趋势 ; 东方之地, 风气偏胜, 肌腠不固之人, 受而病之, 风性轻扬, 犯 于阳位, 九窍痒而不利。 故医之治鼽, 同病而异治, “机” 因方位不一也,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 : “黄 帝问曰: 医之治病也, 一病而治各不同, 皆愈何也? 岐 伯对曰: 地势使然也” 。3. 脏腑本病论 《素问· 本病论》 : “谓之虚邪 贼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 安从来”  。 是故虽有外邪、 贼风致病, 总在乎真气 不守耳, 即人体脏腑不和与鼻鼽发病密切相关。 肺有寒热 肺居上焦, 开窍于鼻, 但其气虚 或冷, 则开合之机不利, 鼻道不通, 如 《灵枢 · 本神》 :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 阳气布津不利, 肃 降无权, 津化为涕, 逆犯于上, 如《诸病源候论·鼻病 诸侯》 : “肺气通于鼻, 其脏有冷, 冷随气入乘于鼻, 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 《医法圆通 ·卷一》 : “鼻流清 涕一证, 有从外感而致者, 有从内伤而致者。 从外感 而致者……从内伤而得者, 由心肺之阳不足, 不能统 摄津液” 。 肺虚、 寒致鼽固然, 然肺为娇脏, 一气所 主, 肺中有热, 气亦为乱。 其有肺自病热, 宣肃失常, 逆气于上, 津液泛溢, 而病鼽者, 如《素问玄机原病 式 ·热类》 : “由是肝热甚则出泣……肺热甚则出涕, 肾热甚则出唾也。 《经》曰: 鼻热者, 出浊涕。 凡痰、 涎、 涕、 唾稠浊者, 火热极甚。 销烁致之然也。 或言 鼽为肺寒者, 误也”, 《景岳全书·鼻证》 : “鼻涕多 者, 多由于火。 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 。 有他脏病 热者, 扰于肺金, 肺中有热, 凉降不行, 病鼽、 衄者, 经谓之 “病本于肺” , 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 : “从革 之纪, 是谓折收……其病嚏咳鼽衄, 从火化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 : “火淫所胜, 则温气流行, 金 政不平……咳唾血, 烦心胸中热, 甚则鼽衄, 病本于 肺”。 总谓之肺虚他火扰, 肺实自热病, 如《医学 纲目 ·鼻鼽》 : “运气鼻鼽有二, 曰火攻肺虚鼻鼽, 二 曰金助肺实鼻鼽”  。 脾胃气弱 脾处中央, 宗气源之, 以灌四旁, 以养九窍, 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 上出于鼻而为嗅”  。 但其气弱, 生化无权, 五脏失 养, 清窍失聪, 则为不闻、 不明、 不听, 如《素问·玉 机真藏论》 : “脾为孤藏, 中央土以灌四傍……其不 及, 则令人九窍不通” 。 《医学入门·卷四》 : “鼻 塞久不愈者, 必内伤脾胃, 清气不能上升, 非外感 也”  。 卫气者, 水谷滑利之气也, 源于中焦, 旺于 脾胃, 脾气不足, 则卫气不化, 无以温分肉, 难于司腠 理, 外邪犯之, 鼻鼽亦作, 如《灵枢·本脏》 : “卫气 者, 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关合者也” 。 太阴之脉, 环循胃口, 脾之气弱, 胃气逆犯, 挟饮上 干, 肺气失利, 则清窍不通, 病鼽, 如 《素问 · 脉解》 :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 阳明并于上, 上者 则其孙络太阴也, 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综上, 脾 土养于五脏、 九窍, 但若中焦失转, 精微不布, 浊阴 逆上, 则会导致他脏、 九窍病变, 鼽亦囊也。 肾气偏衰 肾为水脏, 主于收敛, 封藏之本 也。 其气和、 其脏固, 则阳气内守, 精液收藏, 外邪弗 犯。 其气偏衰、 其脏失固, 则阳气外散, 精液不守, 逆 肺犯窍, 鼽嚏时作, 如《素问·宣明五气论》 : “肾为 欠为嚏”  , 《医理真传·卷之二》 : “问曰: 病后忽 鼻流清涕不止, 忿嚏不休, 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 而反甚者, 何故? 答曰: 此非外感之寒邪, 乃先天真 阳之气不足于上, 而不能统摄在上之精液故也”。 年老之人, 易患上实下虚, 而鼻窍不利, 斯为此理, 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年六十, 阴萎, 气大衰, 九 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 又谓卫气出于下焦, 肾气偏弱, 卫气无根, 肌表失固, 内而阳气逆 犯, 外而风寒独侵, 气机紊乱, 涕、 嚏连作也, 如《灵 枢 ·营卫会生篇》 : “营出于中焦, 卫出于下焦” [5]41 。 阳气不足, 封藏固然无权, 然肾者, 阴阳之本, 真阴 亏虚, 阳亦不藏, 气亦逆乱, 鼽亦为病, 如《医学入 门·卷四》 : “凡鼻涕、 鼻渊、 鼽久甚不愈者, 非心血 少则肾水少 , 养血则血升而火自降, 补肾则水升而火自 清” 。 故鼽之为病, 病于鼻, 关乎肺, 多缘肾也。 肝胆不和 鼻之所居, 肝胆所循, 如《灵 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 上入 颃颡” , “胆足少阳之脉……合于手少阳, 抵于颊, 下 加颊车” 。 肝胆者, 气机升降之枢纽, 津液不行之 机关。 其气和, 则九窍利, 五脏和, 其气乱, 则阴阳失 调, 诸病丛生。 中有肝阳不足, 升达不力, 心肺阳气不 养, 肌腠不固而病鼽者, 如《医学真传·嚏》 : “肝主 肌腠……又肝脉内虚, 不能循脉而上, 但留于颃颡、 畜门间, 则频频而嚏” 。 《灵枢 · 九宫八风》 : “风从 东方来……内舍于肝, 外在于筋纽” 。 中有肝阴不 足, 内风萌动, 循经上犯鼻窍者, 如《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 苁蓉牛膝汤》  主肝虚为燥热所伤之鼻鼽, 方 中以肉苁蓉、 牛膝、 熟地黄滋肝肾之阴, 白芍、 当归、 甘草专补肝之阴血, 木瓜舒筋以缓肝急。 甚有肝木不 条、 津液停滞、 饮气逆乱、 胁痛鼽嚏者, 如《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水在肝, 胁下支 满, 嚏而痛” , 抑或气郁不畅、 郁而化热、 热而化 风、 鼻痒目痛、 泪涕不止者, 如《本经序疏要·疗风通 用》 : “然不有阴气凝聚, 阳在内不得出, 奋击为雷霆 者乎” , 《本经疏证·柴胡》 : “盖肺不得肝胆之阳 上畅, 则无以使阴下归, 复其升降之常”。 肠胃气逆 肠者, 肺之表里, 下之魄门。 和 则一气流通, 闭则逆浊上犯, 肺气失降, 而见清窍混 浊, 九窍不通, 如 《素问 ·通评虚实论》 : “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 。 现代医学亦证明, 长 期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食物, 发生变应性鼻炎的危险 系数显著增加。 经脉虚实 脏气循经, 脉气周行, 脏腑有所 不和, 经脉便生虚实。 其中鼻处阳位, 诸脉汇聚, 其 息通利, 内本脏腑, 外关经络。 经之太阳, 谓曰藩篱, 卫于外而内自安, 但其失调, 外邪来犯, 则经气壅塞 抑或外泄, 营卫为之不和, 宣肃为之不力, 闭不通而 塞或宣不止而涕, 九窍不利, 如《灵枢 ·经脉》 : “足 太阳之别, 名曰飞阳, 去踝七寸, 别走少阴。 实则鼽 窒头背痛, 虚则鼽衄” 。 手之阳明, 行于头面, 止于鼻旁, 但其气热, 则经气逆动, 循经上攻, 则衄、 鼽、 齿痛为病, 如《灵枢·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 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是动则 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黄口干, 鼽衄, 喉 痹,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 故知鼻鼽为 病, 关于外邪, 由于脏腑, 不忘经脉也。 由此乃知, 鼻鼽所生, 关乎天、 地、 人三因, 然 脏腑本病, 正气内 “虚” 是为要源, 如《素问·评热病 论》 :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 《素问遗篇·刺法 论》 :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 正气衡, 其气周圆, 缜密细致, 邪不可干, 真气虚, 其气不圆, 卫外虚空, 邪气来犯, 病症变生, 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人秉 大气五行而生脏腑》 : “中医的病理, 只是轴不旋转, 轮不升降而已”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时气本 病》 : “病虽因于实气, 病实成于本气” 。 至此, 以 内虚、 不和为本, 关于时令变化、 方位地域的病机体 系逐渐显现。

治则治法:

1. 因时制宜 时节更替, 阴阳往复, 运气变换, 天气不同。 太过之年, 顾其所胜, 司天之季, 晓其所 过, 升降之时, 顺其发藏, 则真气内守, 病安从来。 气流行, 炎火上攻, 鼽、 衄变生, 治以涵敛、 清泄、 而发之,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少阳司天…… 鼽衄渴嚏欠……岁宜咸, 辛宜酸, 渗之泄之渍之发 之” 。 燥气流行, 气结不降, 阳热不平, 火灼肺 金, 治以收藏、 苦泄、 辛散结滞, 如《素问·六元正纪 大论篇》 : “阳明司天……鼽衄……岁宜以咸以苦以 辛” 。 总之, 运气有风、 寒、 燥、 火之别, 观其 寒降温升以调其过则一, 所谓“以凉用温, 以温用 凉” 是也,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观气寒温以 调其过……用热远热, 用温远温, 用寒远寒, 用凉远 凉”  。 用药味治已病, 应四时杜未患, 如 《素问 · 四 气调神大论》 :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 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四时之变, 升、 浮、 收、 藏, 阴阳圆转, 环环相关。 夏火不洪, 宣通不 及, 积寒不去, 则冬藏无源, 九窍失煦, 如《圆运动 的古中医学 ·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 “升极则 降” ; 秋金不降, 炎火逆上, 阳气乏藏, 鼽、 衄以 生, 如《礼记· 月令》 : “季秋行夏令, 则其国大水, 冬 藏殃败, 民多鼽嚏”  。 故鼻鼽好发于冬春, 实关乎四 季。 顺春升、 夏浮, 应秋降、 冬藏, 则阳气得长、 以藏, 不虚、 不越, 阴阳和谧, 百病不生, 如 《素问 ·金匮真言 论》 : “冬不按跷, 春不鼽衄” , 《素问 · 水热穴论》 : “冬取井荥, 春不鼽衄” 。 纵观, 因时用药, 因时御 身, 因时制宜, 防治鼻鼽抑或百病之则也。

2. 因地制宜 地域不同, 寒温有别, 人存其中, 体质殊异, 故病机迥异, 治法不一, 如《素问·异法 方宜论》 : “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故砭石者, 亦从东方 来。 西方者, 金玉之域……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 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故灸焫者, 亦从北方 来”。 东方临海, 其地好 “风” , 其人表虚, “风” 邪易中, 痒、 疹之疾好发, 治宜固表御风; 南方之人, 其地势低, 其气偏热, 阳浮于上, 虚寒于下, 肺受热 灼, 卫气失源, 鼽、 嚏好发, 治以收敛固下, 如《医学 源流论· 五方异治论》 :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 故其气 体随地不同。 西北之人, 气深而厚……东南之人, 气 浮而薄” , 《素问· 五常政大论》 : “东南之气收而 温之” ; 西方沙砾, 燥气主之, 凉降无权, 结滞中 焦, 燥火逆上, 痒、 痛、 不通, 治宜凉降开通, 如《圆 运动古中医学 ·燥气病》 : “缘秋燥之时, 大气中已降 入地下之火, 忽然逆升, 与凉降之金气抵触……金火 裹束, 遂燥结于中气之间……以开散之” ; 北 方地寒, 寒收太过, 阳郁化热, 伺极逆上, 病犯九窍, 治宜散郁清热, 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 :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 《素问· 六元正 纪大论》 : “寒政大举, 泽无阳焰, 则火发待时” 。 纵 观, 因地用药、 因地御身、 因地制宜, 防治鼻鼽抑或 百病之则也。

3. 因人制宜 运气变化, 地域区别, 风、寒、 燥、 火不一, 若人之正气充实, 虽脏腑应自然之变, 尚可协调而不致病, 倘真气内虚, 人受制于天地之 变, 协调不利, 则气行不圆, 阴阳失和。 故虽谓 “因 时、 地制宜” , 总归于脏腑内病, 必察人之本身, 须因 人制宜也。 鼻鼽为患, 虚之肺、 脾、 肾、 肝, 实之胆、 胃、 大肠。 肺气虚寒者, 治宜温肺散寒、 宣通鼻窍, 如《圣济总录·鼻塞气息不通》载人参汤主肺风上 攻, 鼻塞不通, 方以人参、 茯苓、 蜀椒温肺补虚, 麻 黄、 黄芩、 羌活宣降肺气, 通利鼻窍; 脾气虚弱者, 治 宜健脾升清, 降浊通窍, 如《东垣试效方·卷二》  载姜附御寒汤主中气不足, 善嚏, 不闻香臭, 方以干 姜、 人参、 升麻、 柴胡温升脾阳, 半夏、 羌活、 藁本等 降浊通窍; 肾阳不足者, 治宜温补肾阳、 温煦鼻窍, 如 《顾氏医经·卷六》 载羊肉天真丸主虚者鼻鼽, 时 流清涕, 方以羊肉、 人参、 苁蓉、 当归、 山药温补肝肾 之阳, 黄芪、 白术等温卫阳之虚; 肝阴虚者, 治宜柔肝 养阴、 息敛内风, 如 《三因极一病方论·卷五》  载苁 蓉牛膝汤主肝虚为燥热所伤之鼻鼽, 方中以肉苁蓉、 牛膝、 熟地黄滋肝肾之阴, 白芍、 当归、 甘草专补肝之 阴血, 木瓜舒筋以缓肝急。 一脏为病, 调其盛衰, 脏 腑兼夹, 视其主因, 审分度寸, 复其圆环。 总之, 脏腑 为病, 相互错杂, 灵活变化, 言难以尽, 治无以穷, 独 概之以 “因人制宜” 。因时、地、人用药, 因时、地、人御身, 因时、 地、人以制宜, 是谓“三因” 制宜, 以为鼽 “三因之 则” 。 然人于天地之间, 承天地之变, 病总在于人, 病终归于脏腑, 故治鼽者, 以人为本, 旁及天、 地, 是为总则。小结纵观, 鼻鼽之论起于西周, 其理论发展则贯穿 整个中医史。 其病机繁杂, 治疗多变, 却又可简、 可 一。 现观鼽嚏, 过责于阳虚, 忘乎疾之万变, 有所或 缺; 现思疾病, 过究于细致, 欲百密不疏, 则穷之不 得。 谨于大道, 至简、 至朴, 以大化小, 则万变不离其 宗也, 如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言: “大道泛兮, 其可 左右”。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