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药方

经典药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药方

赵绍琴:谈湿热病的治疗体会(二)

发布时间:2021-10-24  浏览次数:1676 次     来源:《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赵绍琴》  

                                                             谈湿热病的治疗体会


(一)治疗湿热病的常用方法


1.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运用于湿温初起阶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鲜佩兰10克(后下),鲜藿香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嫩前胡6克,川郁金6克,鲜菖蒲8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3克,通草1克。


2.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湿阻中焦。


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


芳香疏解,退热定恶。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制半夏10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白蔻仁5克,煨鲜姜13克,杏仁10克。


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药先服。


3.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气机不调。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濡滑而按之弦数。


以芳香化浊方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4.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满,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6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5.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症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按之略数。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方法。


前胡6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0克,山栀6克,炙杷叶12克(布包),黄芩10克,保和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6克。


6.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症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


宜清解暑热,轻宣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布包),白蒺藜12克,前胡6克,杏仁10克,川贝母5克(研冲),鲜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10克。


7.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在中州,湿阻不化。


症见:头晕目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溲赤少,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按之有神。


宜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0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赤苓12克,炒薏米12克,白蔻仁12克,滑石12克。


8.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挟湿滞,互阻不化。


症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来濡滑,关尺滑而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0克(后下),鲜藿香10克(后),香豆豉10克,山栀6克,佛手片10克,槟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


太乙玉枢丹1克,酒军0.5克,2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药先服。(此定吐止呕方法)


9.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未净。


症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濡滑沉取弦滑数。


宣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10克,香青蒿1克,枳实8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瓜蒌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


另: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2味同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10.泄化余邪 甘润和中法(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症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方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5克,甜杏仁10克,神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


(二)下焦湿热


上焦湿热,中焦湿热皆亦述明,若下焦湿热,病在大小肠及膀胱,当考虑淡渗与通导之法。


1.淡渗法


淡渗法用于利小便通阳以祛除湿邪。湿热小便不利,常因湿热阻滞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滞涩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药如通草、茯苓皮、猪苓、木通、车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寒水石、山栀等。但湿邪重浊,湿热最易弥漫三焦,使决渎无权而致上壅下闭,三焦皆困。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若兼见胸满喘息、咳嗽而小便不利者,当加宣肺之品如苏叶、前胡、杏仁、枇杷叶等。辛开肺气,佐以淡渗通利膀胱即所谓:“启上阖,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


2.导滞法


湿热兼滞,除其具湿热见症如舌苔黄厚,根部厚垢而腻,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脉濡滑而数,关尺部尤甚。其气机为湿热食滞所阻塞,因之除祛湿外,必须加消食化滞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木香导滞丸、沉香化滞丸、香砂枳术丸等。润下、攻伐皆所禁忌。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品,否则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开则热随湿去,湿祛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