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表证未必就是表病

发布时间:2023-10-23  浏览次数:151 次     

汗法的临床运用


     汗法适用于表证表脉,根据风寒与风热、表虚与表实、身体素质、兼夹宿疾等不同特点,选方用药亦各有差异,这是人所共知的,不再赘述,兹提出以下几点,供临床参考。

一、表证未必就是表病

     发热的同时兼恶寒,叫作表证,说明症状发生在肤表。症状发生在肤表,能否肯定病位就在肤表呢?答曰:不能。因为有不少内脏疾患,在其主症尚未出现之前的早期,也常是发热恶寒并见。

    《医宗金鉴》曾把一些兼有寒热症状的杂病,称之为类伤寒,并具体指出有脚气、停痰、伤食、虚烦、内痈等。其实,能出现寒热症状的杂病,远不止这些,我们已知内脏炎症、结核、化脓性疾病等,早期尚未确诊之前,常先有寒热症状,因此,临床遇到表证表脉,不能冒然就认为是表病。

     举例说,《伤寒论》中“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条就是用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后,不见热退身安,却出现了汗出而喘的支气管肺炎。这样药后的肺炎,与其说这是误药所促成的变证,不如说这是把肺炎初发时的发热恶寒,误作表病来治疗,药不对证,才发汗归发汗,肺炎仍肺炎。因此说,要发汗,先分清表证,还是表病,这一点非常重要,必要时,要靠现代科学方法做检查。

二、对外感病有易感性而且经常反复的病人,要注意其是否内有伏热

     有些病人最容易感冒,治愈之后又经常反复。这样的病人,固然可由肺气太虚卫阳不固所引起,而更多的则不单纯是肺气虚,其他内脏,邪热内伏,宿邪与外邪互相纠缠,更为常见。这其中尤以患有消化道慢性炎症者为较多。


  • 曾治一幼儿,经常感冒,予发汗退烧药,常愈而复发。问知此儿,每次感冒前几日,常多饮多食,消谷善饥。知胃肠有积热,于升麻、葛根、芦根等方中少加大黄、黄连,不但退热效果好,且能使不再轻易感冒。

      胃肠道有积热的病人,平时常见饮食忽增忽减、口苦口臭、舌苔厚腻、腹满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平时或不甚明显,病人未加注意,医生也容易忽略,当症状明显时,却往往是即将外感发热的先兆。所以这样的病人,平时要节制饮食,尤其要少吃油腻食物。常服些三黄片之类的药物,可以清除积热,且有助于防止感冒。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这就是胃肠积热兼有外感的证治。感有外邪,故发热脉浮;肠道积热,故腹满脉数;积热能消谷善饥,故饮食不减而如故。厚朴七物汤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走表和荣卫以解热,更为关键的是用枳实、厚朴、大黄清泻里热以为正本清源之计。

     刘河间之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在外感病中之所以应用广泛而可靠,就是因为此方是在厚朴七物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以荆芥、防风、升麻、薄荷发汗解表,黄芩、黄连、石膏清里泻热,使这一汗法更臻完善的缘故。

三、要注意有不宜发汗的发热恶寒证

     曾治一肺结核病人,每日定时先恶寒后发热,自服解热药片,一场大汗,热退身安。至次日寒热又作,又服前药一汗而解。但寒热症状越发越频,越发越重,恶寒时竟至全身战栗,高热灼手,接着一身大汗,热随汗解。初由一日一发,发展为一日再发。发热时脉浮数鼓指,大而无力。知为肺气大虚,单用生黄芪30g煎服,只一剂,寒热即停止发作。药既对证,为了巩固疗效,此方每日一剂,连服一周,并继用抗痨药根治结核。

     本例病人,用一般药发汗,寒热更重,改用大剂黄芪即迅速退热,其道理何在?这是因为结核病的发热,本非实热,又屡经发汗,使肺气更虚,故寒热更甚。此证似表证而病位并不在表;热虽高而实为虚热。《本经逢原》称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泻阴火,去肺热”,故对结核病的发热有效。尤其在脉浮大鼓指、按之无力的情况下,不管发热是否与结核有关,都当重用黄芪。举当归补血汤为例,本方是治气血两虚,症状似白虎,但脉洪大而虚,服发散药则热转剧者。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退热效果,起主要作用的就是黄芪。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