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药方

经典药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药方

活血祛瘀法的辨证应用

发布时间:2024-04-17  浏览次数:10 次     

   瘀血,是祖国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说,活血祛瘀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独特的疗法。瘀血的形成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忧思郁怒、感受(寒热)外邪、出血、外伤等,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经运行,壅涩阻滞于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以致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为一种有害的物质。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癥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等,都可按照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由于同一血瘀证,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标本邪正虚实有别,脏腑病位不一,症状特点各异。或为主症,或仅为兼夹症,并可因病的不同,而反映各自的特殊性。为此,在活血祛瘀这一大法的基础上,还当分别处理。如病情轻者,当予缓消,采用活血、行血、消瘀、化瘀、散瘀之品;病情重者,当予急攻,采用破血、通瘀、逐(下)瘀之品。依此准则,选方用药自可恰如其分。因邪实而致的血瘀,当祛邪以化瘀;若正虚血瘀则应扶正以祛瘀。辨别脏腑病位,掌握主症特点和病的特殊性,采取各种相应的具体祛瘀法,才能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充分发挥辨证施治的特长。

辨病理因素,分虚实施治

瘀血的成因虽多,但概要而言,其病理因素不外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实者为寒热二邪之侵扰,虚者为阳气与阴血的不足,以致气血运行失调,滞而为瘀。从现象看虽属有形的实邪,而其本质又可有正虚的一面,虚实往往相错为患,同时在疾病演变发展过程中常有消长转化,临证必须予以联系考虑。

1.1 理气祛瘀法 (1)病理分析:气之与血,本属一体,同源互根,相依为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塞则血凝,血瘀气亦滞。若病邪干扰机体的气血功能,或正气通过气血以发挥其抗病能力时,其病理变化,都可涉及气血,以致气病及血,由气滞而致血瘀,或由血瘀以至气滞。

(2)适用范围:主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重要的基本大法。气滞血瘀证特点为每常合并有气机郁结类证候,表现为多种痛证(如心胸胁肋脘腹等处闷痛、胀痛、刺痛或绞痛),腹满,或肋下、腹中触有癥块,但其质尚软而不坚,性郁或善怒,睛、舌质隐青,脉涩不扬或弦迟。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某些心血管病及妇科疾患,如慢性肝炎及胆囊炎、溃疡病、肠粘连、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痛经、闭经、附件炎等。

(3)常用方药:血府逐瘀汤(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当归、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桔梗、牛膝)加减。药如柴胡、香附、木香、陈皮、乌药、玫瑰花、檀香、沉香、旋覆花、青皮、枳壳及川芎、广郁金、延胡索、片姜黄、红花等,重者可合入莪术、三棱。

(4)按语:治疗气滞血瘀证,应根据活血必先理气,气行则血行的原理,分别选用调气、行气、破气药;按其脏腑病位,选用疏肝气、理脾(胃)气、降肺气等药。在用活血药时,需着重选“血中之气药”,重者可予破血行气之品,还当针对病情,治气治血有所侧重。

1.2 散寒(温经)祛瘀法 (1)病理分析:血遇寒则凝,得热则行,若寒邪外侵,或阴寒内盛,抑遏人体的阳气,气血运行涩滞,寒邪与血相结,可致寒瘀痹阻而为病。

(2)适用范围:主用于寒凝与血瘀并见的寒凝血瘀证,其特点表现为脘腹、肢体冷痛,四肢青紫麻木,遇冷为甚,面青,舌质青紫,脉沉迟细涩。多见于胃病、外周血管疾患及妇科疾病,如溃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冻伤等。

(3)常用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愈痛散(五灵脂、延胡索、莪术、高良姜、当归)加减。药如桂枝、细辛、干姜、乌头、吴茱萸、小茴香及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片姜黄、五灵脂、乳香等。

(4)按语:治疗寒凝血瘀证,应选用偏于辛温的祛瘀类药物,以加强行瘀通脉、散寒解痛的功能。若与阳气虚衰有关者,应温而且补,与补阳祛瘀法互参。

1.3 清热(凉血)祛瘀法 (1)病理分析:一般而言,血遇寒则凝,得热则行,但又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的双重特性,如热郁于血,热与血结,或因“血热妄行”,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滞体内,均可成为瘀血。

(2)适用范围:主用于血热与血瘀并见的热郁血瘀证,其特点表现为瘀热在里,如身热,烦躁,谵语如狂,小腹硬满,肌肤斑疹色泽深紫,或吐、衄、下血,或见瘀热发黄,口干燥,渴不多饮,舌质深红,苔黄,脉沉实。多见于热性病过程中,邪入血分及蓄血证而影响神志或血液系统病变,如某些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出血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常用方药: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加减。药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紫草、桃仁、大黄、广郁金、大青叶、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4)按语:在用本法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双重作用的药物。内无结瘀者清之即可,宗叶天士“入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内有蓄瘀者,则当下其瘀热,若瘀热动血、出血,又当加用凉血祛瘀止血之品。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