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论治上热下寒汗证

发布时间:2024-04-17  浏览次数:26 次     

刘某某,女,57岁。初诊日期:2023年7月13日。

主诉:上半身汗出过多,伴双下肢发凉2月余。患者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出汗过多,汗出见于上半身,尤以头面、前胸为著,日夜兼是,并见双下肢发凉,膝关节以下明显,伴入睡困难、夜寐不安,曾服中药、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因汗出量大十分困扰,遂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刻诊:汗出量大,多见于头面及前胸,汗多湿衣,伴有双下肢发凉,膝盖以下明显,乏力,易感疲惫,时口渴,纳一般,眠差,面色萎黄,小便调,大便稍不成形、日1~2次,舌淡尖红、苔白,脉细滑。无基础病史。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证(脾胃虚损、上热下寒证)。

治以温补中焦、平调寒热。方以黄连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

干姜15 g,黄连6 g,乌梅20 g,人参15 g,炒白术15 g,黄芪20 g,肉桂5 g,酸枣仁30 g,升麻6 g,薄荷6 g,浮小麦5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分服。

2023年7月27日二诊:汗出较前好转,睡眠改善,下肢发凉程度略有减轻,乏力减轻,口渴明显改善,纳食稍多,眠一般,大便稍不成形,舌淡尖稍红、苔白,脉细滑。守初诊方继服7剂。

2023年8月4日三诊:汗出明显减少,下肢发凉改善,纳眠可,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将初诊方中浮小麦减量至20 g,乌梅减量至10 g,酸枣仁减量至10 g,14剂。

1个月后复诊,患者诉症状接近痊愈。

按:本案患者以上半身汗出过多为主要症状,同时伴双下肢发凉,诊断为上热下寒汗证。患者年逾五十,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中焦脾胃日益损伤,运化失司,气机不畅,致使虚火上炎,迫汗妄出;热扰心神,故而寐差;阳气阻遏,故下肢发凉;脾阳不温,故而大便不成形。结合舌脉,辨为脾胃虚损、上热下寒证,故立法以温补中焦、平调寒热为原则,方选黄连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参、术、芪三药同用重在健脾补虚,既助中焦运化补里气,又可实卫固表,功在补中敛汗;同时温补并行,取干姜、肉桂温中暖下,肉桂一药既合下肢寒凉之症,又能增补益药之功效,还可引火归元,两药与黄连相配,上清热邪、下补虚寒,使寒热得以分消,是平调寒热的极佳搭配。初诊时患者汗多明显,故重用浮小麦、乌梅以求速效,乌梅味酸性平,既能生津止渴,还可制约方中药物温燥之性;升麻风燥升阳,助脾胃之气升浮,补而不滞,又能散发阴火,恢复全身气机;薄荷清透升发,与升麻共用加强透邪作用;酸枣仁养血安神以疗寐差。诸药散收同用,使气机得调,故二诊时患者症状有所减轻,效不更方。三诊时患者汗出改善明显,睡眠可,故减少收涩药及安神药用量;考虑患者虚损已久,补益之法不可半途而废,遂继守原方补中之品以固中焦。药证合拍,诸症悉平。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