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病房所思
发布时间:2021-09-08 浏览次数:2021 次 来源:中医经典病房 小天真派
工作的前半年,和所有的住院医师一样,每天查房、收病人、写病历。心内科因为病人高龄,病情相对危重复杂,所以常见的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还是以西医治疗(药物及介入手术)为主。中医多用于三种情况,一是改善无器质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如心慌、胸闷、水肿等,二是疾病轻症、早期和缓解期,如血压轻度增高、慢性心衰症状难以改善等,三是西医无特效治疗手段的疾病,如心肌炎等。因为心内科疾病的复杂性和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即使是在中医院,西医治疗也是毋庸置疑的主流,中医可以锦上添花,却鲜闻雪中送炭。中医院的明天,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底。
这个时候,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在各科建立中医经典病房,于是我成为了第一批入驻经典病房的住院医师。从深圳宝安纯中医院建立,到广东省中医院率先建立中医经典病房,纯中医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方面是中医人的努力争取,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倾斜。
经典病房的起源,来自2017年《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重点中医医院应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探索,中医经典病房应在充分风险评估及有效生命支持的基础上,运用经典中医理论与名老中医经验指导临床,以中医主导治疗疑难危重病症”。而且重点强调了,“要把建设中医经典病房作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将中医经典病房积累的成功诊疗经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疾病的能力与水平”。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建立中医经典病房的目的,一是要让中医主导治疗疑难危重病症,二是积累经验推广到全院。这两点直击体制内中医面临的困境,在现代医学主导下,中医已经基本丧失了主导诊治疑难危重疾病的机会。其中的原因就相当复杂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医学规范化诊疗、医患纠纷、医保界定、医学伦理……
以中医院心内科为例,高血压病作为一个常见病,高血压指南就详细规定了高血压分级诊断及治疗,详细到各种降压药的适应症及副作用,各种降压药使用剂量,不同危险程度的降压治疗目标,不同人群的降压方案制定区别……按照指南开降压药把血压降下来,就是普通心内科医生要做的和能做的事情。
但如果想用纯中医的方式,就要求医生有极高的水平,透过病人血压升高这个表象,运用中医思维,探寻疾病根源,只有认知到疾病产生的原因,辨病辨证后才可以谈到如何治疗。问题是,即使是集高精尖科技的现代医学也难以阐述高血压产生的真正原因,中医师又如何做到精准诊治?做不到精准治疗,没有行业规范标准,面临危急重症,中医师该如何下手?在主流医学都面临数不清的医患纠纷的社会现状下,中医治疗介入更是给医方增添了极大的工作风险,更加不要谈医保对于住院指针的把控、医学伦理的鉴定等诸多问题。
纯中医治疗,想起来很美好,但是在真实世界还面临重重考验。然而这一系列的政策重重推进,都在敦促各级中医医疗单位和从业者重新思考:处在体制内的我们,是选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继续等待风暴降临?还是选择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扎实中医看家本领,用中医优势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国家全民健康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的迫切需要。
经典病房方兴未艾,但迟早是大势所趋,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青年中医更加需要认清形势,脚踏实地。最后以《大医精诚》结语——“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