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药方

经典药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药方

《内经》“阳化气,阴成形”含义探讨

发布时间:2022-02-07  浏览次数:15097 次     来源:高祖教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开篇即论:“黄帝曰: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该部分主要论述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说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 无论养生、治病, 率皆法于阴阳。笔者在“读经典, 做临床”的过程中发现:中医理论“阳化气、 阴成形”蕴含深刻的生命观、 恒动观、 疾病观。将该理论运用于疾病的认知及治疗, 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性。

图片

1 “阳化气、 阴成形”之理论溯源

图片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阳化气、 阴成形”。《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的开篇即论述阴阳总纲, 即:黄帝曰:“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阳化气、 阴成形”是其后对阴阳的进一步补充说明与举例。后世明朝的张介宾对该句的注解为:“阳动而散, 故化气;静而凝, 故成形”。
追索阴阳学说的起源, 当始于更早于《内经》 的《易经》。《易经》 曰:“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太极即气, 气为世界本源, 宇宙万物的起源,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具有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两仪即为阴阳, 世间一切对立物质属性的概括。阴阳不是简单的哲学学说, 是大自然孕育生命的规律  。《黄帝内经》 是“援易入医”。即《易经》 是论道之书的万源, 是后世诸子百家思想创造的源头。《黄帝内经》 是以易道论医, 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伴随着阴阳的概念, 形成“气分阴阳” 的思想 。什么是阳气?《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又曰:“积阳为天。”在天地, 诚如张景岳《景岳全书》 所说:“天之大宝, 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 只此一息真阳”。在人体, 阳气在温煦、 推动、 激发人体所有脏器气血津精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阴气?《难经· 五十五难》 云:“积者, 阴气也。
具有静止, 寒凉, 有形, 凝滞等特征的物质归属于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又曰:“积阴为地。”在天地, 世间有形之物, 静止不动的事物为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为阳, 地为阴, 日为阳, 月 为阴。” 在人体, 阴气是具有凉润,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 如精血精液等精微物质以及有形之体的统称 [3] 。“阳化气、 阴成形”在人体表现为形神统一, 达到阴平阳秘, 则人体身心健康, 生命生生不息。

图片

2 “阳化气、 阴成形”的生命观

图片
2.1 “阳化气、 阴成形”之人体生理

“阳化气、 阴成形”在人体表现为生命的起源。人类起源于自然。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 并与天地大气在千万变化中和谐一致 [4] 。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的两精相搏, 合二为一, 凝聚形成人类最初的受精卵。这种看得见, 摸得着的有形之体的是为“阴成形”。这个有形之体, 在看不见, 摸不着的“阳化气”推动过程中, 逐渐长大, 分化出五官九窍, 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肌肉皮毛, 形成精液, 血液等精微物质。在这种不断“阳化气、 阴成形”的过程中, 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为胎儿。待到胎儿神形具备, 气血充足之时, 一朝分娩,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阳化气、 阴成形”在人体还表现为生长发育。人自出生后, 还要经历生长到成人的生命历程。在先天之精, 后天水谷精微物质的相互作用下, 在看不见、 摸不着的“阳化气”推动过程中, 人类的新生儿气血逐渐充盈, 形体逐日丰盈, 骨骼逐日强壮, 肌肉逐渐丰隆, 身高逐渐长高。“阴成形”的有形之体, 在“阳化气”的作用下, 使新生儿变为婴儿, 幼儿, 儿童, 少年乃至成人。“阳化气、阴成形”在人体还表现为形体与功能的统一。“阴成形”形成人的形质, “阳化气”推动人体的功能。人的形态及其变化, 人的生命活动过程, 人发挥肢体功能活动乃至思维活动, 均在“阳化气、 阴成形”的范畴内相互作用, 互为统一。是故,《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2.2 “阳化气、 阴成形”之人体病理

“阳化气、 阴成形”概括了人体阳气和阴精的主要功能, 因此人体患病时的阴阳失调, 也可概括为“阳化气、 阴成形”的失调。《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阳化气、阴成形”的相互制约平衡出现障碍, 则出现相应疾病。“阳化气”过盛, “阴成形”不足, 除了出现焦虑不安, 心烦易怒, 食欲增强, 精神亢进, 发热多汗, 心动过速, 失眠多梦等表现, 还可以表现为口干咽干, 形体消瘦, 大便干结等症状。“阳化气”不足, “阴成形”过盛, 除了精神萎靡, 乏力倦怠, 肢端逆冷, 少气懒言,夜尿清长等, 还表现为痰湿、 瘀血、 结石、 积聚、 包块等病理产物的堆积, 发为多种疾病。故如果“阳化气、 阴成形”的功能严重失调, 就出现疾病。
图片

3“阳化气, 阴成形” 的恒动观

图片
“阳化气、 阴成形”不是静止不动的一个哲学概念, 它具有时刻运动, 又相对恒定统一的规律性。“阳化气、 阴成形”在宏观大宇宙中, 表现为天地星辰, 山川日月 , 四季更替等。阴阳平和, 则风调雨顺, 世间太平。“阳化气、 阴成形”
在人体的小宇宙中, 则表现为:“阳化气、 阴成形”的不断运动维持人体各种新陈代谢, 发挥行走跑跳等运动功能, 乃至激发思维活动等。“阳化气、 阴成形”的恒动观亦体现了古中医学派的“圆运动论”。“圆运动论” 是清末明初医家彭子益先生从《易经》 中体悟出的学术思想 [5] 。《易经》 卦象, 天在上, 地在下, 天地之间的气上下相交, 遂产生太极的圆运动 [5] 。圆运动产生, 则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而其中又以阳气的主导作用贯穿于圆运动的内动力与源泉。一旦“阳化气、 阴成形”的运动停止, 则阴阳离决。是故,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又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此, “阳化气、 阴成形”的运动一旦停止, 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图片

4 “阳化气、 阴成形”的疾病观

图片
“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可用于指导对疾病的认知, 如冠心病, 肺源性心脏病,水肿, 心力衰竭, 肥胖, 肿瘤等多种疾病均可以从“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加以指导, 举例如下。
4.1 “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对冠心病的认知
现代医学认为, 冠心病的发病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慢性过程, 主要病理改变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 [6] 。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7] 。脂质浸润、 内皮损伤反应、 血栓形成、 微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 基因遗传、 情绪抑郁、 肠道菌群失调等都被认为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发病环节 [8-10] 。中医学认为, 冠心病发生胸痛胸闷、 心悸怔忡, 归属于 “胸痹心痛”, “心悸怔忡”范畴。冠心病病位在心, 而心属阳脏, 为阳中之阳。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中, 脂质浸润、 内皮损伤反应、 血栓形成、 微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 基因遗传等多种因素都是中医学所说的“阳化气”功能不足。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中, 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 炎症反应等, 均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蛋白质, 氨基酸等, 是为加重气虚阳虚。同时, 血管内膜的增生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 炎性因子, 粘附因子, 微血栓等有形的病理产物, 又属于中医“瘀血、 痰湿”的范畴, 是为“阴成形” 过盛  。
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 “阳化气”不足, “阴成形”过盛, 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演变过程中。用“阳化气, 阴成形”的理论来认识冠心病, 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4.2 “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对肿瘤的认知
肿瘤的发生仍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慢性过程, 其根本原因是细胞周期调控紊乱 。其发病机制同样不明, 与基因、 内分泌、 免疫等内环境, 化学刺激、 物理辐射、 病毒感染等生物因素等多种外在环境综合作用有关。同时, 原发和转移性肿瘤持续生长的先决条件是肿瘤本身能诱导新的血管生成, 或者塑造有利于其自身生长 [13] 。中医学认为, 肿瘤的发生在于阴阳失调。有利于肿瘤生长的环境存在“阳化气” 不足。“阳化气” 功能失常, 阳气不足, 人体出现乏力虚弱, 少气懒言, 形体消瘦等症状。“阴成形” 太过, 使有形痰湿瘀等邪气停留堆积而成。
痰瘀停留的部位往往是阳气最薄弱的部位 [14,15] 。例如, 肺癌患者因“阳化气” 功能失调, “阴成形” 太过出现肺上肿物, 肿物阻塞气道出现咳嗽咳痰, “阴成形”太过导致胸水堆积胸腔, 又出现胸闷气短的“阳化气” 不足。有研究报道, 阳化气促使肝肿瘤细胞凋亡, 其机制与减少 bcl-2 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16] 。因此, 用“阳化气, 阴成形”的理论来认识肿瘤, 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片

5 结语

图片
总之, 我们中医经典理论《内经》 “阳化气, 阴成形” 蕴含深刻的生命观、恒动观、 疾病观。“阳化气, 阴成形”沟通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是中西医两种理论的良好契合。这启迪我们, 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疾病进行融会贯通的创新思考, 探索更多治疗思路。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