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影音资料

中药药引的应用思路

发布时间:2022-05-15  浏览次数:1129 次     来源:智能中医辅助决策系统   

药引,又称药引子,是中医处方中常见的一种用药现象。但业内对于药引的使用,一直认识不一,争议不断,影响着学习与应用。笔者结合文献资料、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仅供同道参考与探讨。

药引之义

关于药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指正方之外的附加品,比如《辞源》解释为“中医开完处方,末尾加一两味药作为药引,又叫引子”;《辞海》解释为“中药药剂中另加的一些药物,能加强药剂的效力”。二是指引经药,如《中医大辞典》中有“药引,指引经药,即方中使药,又称引经报使”的文字说明。从历代医籍中对药引的运用情况来看,第一种观点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引与引经药时常被混为一谈。比如清代项城名医龙之章提出“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锋官”之观点,其侄孙龙浚川补充了“自古用兵最重先锋,取能冲阵开路,直捣敌巢。用药如用兵,此言大药引子亦如是也。不得谓其大而减之”的观点,近代医家胡宝书说得更为具体,提出“立方如布阵,用药如遣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精。药引者,先锋也,奇兵也,援军也。一味药引,既能增强整方之药效,又能突出君药之专长,或主攻其一,或引方入经,上连下达,随心所指,有百利而无一弊焉”的观点。以上几位医家均把药引称为“先锋”,未把药引与引经药进行严格区分。

所谓引经药,是指药物对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是建立在归经学说之上的一种用药方式,明显受到经络及归经学说的影响。比如《医学读书记》中有“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的文字说明,《医医病书》中有“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的文字记载,《本草洞诠》中有“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的文字记载,而药引尽管有引经的意味,但大多不受经络学说的限制,作用更为宽泛。由此可见,药引可视为方剂的一种“编外”辅助用药。

药引之用

历代医家使用的药引大多在生活中常见,其中不少即是食物。清代医家吴鞠通提出“今人凡药铺中不售,须病家自备者,皆曰引子”。由此说明药引具有取材简便、可以自备、质地新鲜而药铺不易保存、种类繁多等特点。

宋代医家汤尹才在《伤寒解惑论》中提出“用药煎煮,或用姜葱,取其发散;或用枣,盖枣能和百药之力”的观点,古代医籍《资蒙医经》全面总结了引药的作用: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明末清初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记述了炮制时所加辅料的作用,比如“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这些制法其实也具有药引的使用。

清代医家张睿中列举了大量药引: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如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等。

《医宗金鉴》各卷涉及的引药有30种,比如解表多用生姜、大枣、葱白、豆豉;清热除烦、利水泻火用竹叶;补益心脾用龙眼肉;疏肝解郁、清利头目用薄荷;止血消瘀用藕节;温胃疗疝用小茴香;祛痰用姜汁、竹沥等。

药引之议

综合历代医家使用情况可以发现,药引其实是介于药与非药之间的一种东西。其作用大致有:

一为引经作用,如以淡盐水送服,可引药入肾;二为增效作用,如以生姜、葱白为引,加强辛温解表作用;三为解毒作用,某些毒性药物用时加入生姜、饴糖等为药引,可降低毒性;四为顾护脾胃作用,如加入大枣、粳米为引,以使培中扶本;五为矫味作用,如有一些药物口味难咽,常以红糖或冰糖为药引,以减轻异味;六为心理暗示作用,即利用患者期盼病愈的心理,向其传递积极的信息,使其心理上趋向于暗示的效果,如古籍中有用“皇帝玉佩”作药引为皇后治病、用“人参炭”作药引治疗财主感冒等的记述。

对于药引的作用,许多医家强调药引的重要性,认为恰当应用药引,于方中或有画龙点睛之妙,会收到出乎意料之功效,故而《医学阶梯》总结出“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汤,必须置引”的观点。

综上所述,笔者有如下认识:一者,尽管一些学者强调药引并非点缀,但其作为方中“配角”似无可争辩。方剂的疗效有赖于君、臣、佐、使药的合力,因而不宜过于夸大药引的作用,取舍应根据病证需要。二者,药引大都为寻常之物,却都有寒热、温凉之性,因而同样需要依据病情,还要考虑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因素选用药引;三者,药引的应用仍处于经验用药阶段,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关于其对疗效的影响程度,目前仍缺乏较为充分、确切的证据;四者,药引在方剂中并非“标配”,但这种具有一定仪式感的善后程序,能体现出医者的认真细致,对患者的良性心理暗示作用是肯定的。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