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阳明病
发布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508 次
二、肠热
(1)热盛结未实
有关原文:248、69、230、106、29、210、126、80、221、55、249、126、107
证候:蒸蒸发热;不恶寒,或潮热,心烦,(或)郁郁微烦,卧起不安,谵语大便难,(或)不大便,腹胀,喘满脉沉,有的心下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欲得极吐下而后快,有的因误以丸药大下,小便利而反下利,脉调和。
病因病机与证候鉴别: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肠道则更是直接紧承胃之下口,调胃承气证即胃热移热于肠道的明显过程现象。“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它的功能在于泌清别浊,液体则渗入三焦灌溉机体内外,糟粕则转移大肠传导而出,斯时胃热尚盛,燥结未成(29、69、107)故仍以蒸蒸发热,心烦,谵语等热盛的姿态出现。大便则因热气壅阻而或秘,或不大便,或便时困难,燥结未成则大便反溏或先硬后溏,如攻下不当,反可使之挟热下利(泄泻)腹仅微满,大多以胀满为主证,所谓热则丰隆,热势上炎有的还可出现喘逆胸满,这都是热盛而结未实的鉴别要点,不过病势至此,到底胃热已下传肠道,脉已不洪大而转沉、最多沉而兼滑(参考143,脉沉滑者,协热利)罢了。若虚寒下利,则脉当微弱而发厥冷,与本证挟热下利脉虽沉而反有调和之滑象者显著不同。
治法:当和胃气,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方药: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煎法:三味叹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
服法:少少温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