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中医,是什么? —— 肖相如师门“第一堂课”

发布时间:2022-10-17  浏览次数:279 次     来源: 肖相如频道  

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东汉,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与总结的过程。


在很多人看来,对于一个呕吐与发热并见的病人,一付小柴胡汤就搞定了,似乎十分诡异。


首先在中医发端的时候,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研究。


比如,没有显微镜,你就找不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不可能发现细胞等人体器官的微观结构,医学就不可能朝着微观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清规戒律也阻碍着医学向人体解剖方向发展。


如《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把身体的人为损伤提高到了孝的高度,身体损伤了就是不孝了。“百善孝为先”,不孝了,那就是坏人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被损伤身体的人都是坏人,是在被惩罚。


但不能触碰尤其是损坏别人的身体,人依然还是要生病的。


这就迫使我们的祖先创造另外的诊疗思维,即不借助任何工具,在不损伤人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体既病之后身体状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总之就是要落实到你这个病人身体上的症状,即所谓“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


比如头痛:痛在哪里?前部还是后部,两侧还是巅顶。是什么样的痛?痛的时间段?其它伴随的症状以及舌、脉、年龄、地域等,有了这些资料,你就可以看病了。


因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状态变化的实质就是以“证”为单位的,而“证”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是虚实寒热。证最重要是要将虚实寒热出来。


比如头痛、项强、恶寒、无汗、脉浮紧,就是麻黄汤主之。古人是通过长期的观察、积累,然后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理论来加以解释。


医学的基本目标就是:疗效+规律。凡是《伤寒论》第35条所描述的症状,你就用麻黄汤,不仅你能好,别人也能好。现在所强调的“辨证论治”却丢掉了确定性。


《伤寒论》之所以可以流传,正是它所追求的确定性,把实践中的经验不断重复,最终把基本的规律确定下来。


也可以说,中医的形成是先把人治好,有了寒热虚实,才有了治法的实施,然后又去研究诸如头痛究竟有几个类型,再引进当时的哲学文化成果,即阴阳五行的内容来加以充实,这与西医引进近代科学来发展医学是一样的。










中西医的差异在哪里?


西医查病因是从结构、微观上入手的。


当代的中医要学会,让西医了解中医,并会使用中医的思维与方法。


如见到“呕、利、痞”并见,就是半夏泻心汤。


现在强调辨证论治就把说服别人的方向搞偏了。


中西医都不是包治百病的医学,而且医学也不是以某些人眼中的“科学性”来判断。科学的本质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我认为简单的说医学科学并不准确,因为医学是针对人的学问,始终要强调人的主观性的,不同的人解释问题的路径是不同的。


熊志成按:“这里作为记录者,我想补充一个观点,将一块没有主观意识的石头扔到水里,只要你知道石头的初始速度、落水点等,你可以计算出石头落到水底的时间及地点,也就是是说这块石头的轨迹你可以清清楚楚。


但如果是扔进一个人到水里,哪怕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你能准确计算吗?其实但凡心理学等学科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


必须要将中西医存在的思维差距告诉人们,中国在近现代科学的原创性贡献很少,而现代人类基本素质的教育是西方模式的,如何认识中医的发生发展同样是一场新的启蒙。


无论中西医在方法论、高度的理论性、确定性方面都不能无视经验性的问题,不能超越人类的理性。


爱因斯坦指出: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牺牲完整性为代价。


中医需要争论的并非是否科学的问题,而是其方法与适应范围的问题。


针对一个单纯性的感染,西医效果很好,而对于有些慢性的、复杂性的感染却办法不多。比如慢性尿路感染引起的发热,西医很头疼,一味用抗生素有时问题很多,因为西医没有扶正的思路,这时正气虚弱,对中医来讲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