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药方

经典药方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药方

苓桂剂群的方证鉴别

发布时间:2025-06-04  浏览次数:26 次     来源:经方践思路  

一、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1.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原方: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伤寒经过汗吐下后,导致胃虚水饮内停,寒饮趁虚上犯,则胸胁部感到自下而上之逆满,水饮上冲,则头晕目眩,水饮内停、则小便不利,短气,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桂枝甘草汤治其气上冲,再加苓、术使小便出。”

二、苓桂枣甘汤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

原方:茯苓(半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于桂枝甘草汤(64条)加利水止悸的茯苓,和治腹挛痛的大枣,故治脐下悸或痛而气上冲胸者。此和桂枝甘草汤药物看来无大出入,但于主治大不相同。方中无术,则知胃无停饮或少停饮,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但增大茯苓用量则治悸烦,加大枣则治腹挛急,增量桂枝则加重治冲气。故此治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较甚者。

三、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   

原方: 茯苓(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三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茯苓甘草汤也就是苓桂姜甘汤,水停中焦,阳气受阻,不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此病因在于水饮而非寒凝也。若不散其水饮而治肢体厥冷,治为不当。水停心下则心下悸,若水饮下注胃肠则生腹泻。此证水饮较甚,用生姜散胃中水气。

以上三方鉴别

在病势上苓桂术甘汤证和茯苓甘草汤证较缓,苓桂枣甘汤证相对较急。在主治上苓桂术甘汤主治脾阳虚水气上冲, 具有温阳健脾利水的功效;苓桂枣甘汤原方中茯苓、桂枝用量分别比苓桂术甘汤多四两、一两,可见水饮与冲逆程度均较之为甚;增大茯苓用量则治悸烦,加大枣则治腹挛急,增量桂枝则加重治冲气。故此治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较甚者。茯苓甘草汤主治胃阳不足, 水停中焦, 可以温胃化饮, 宣阳利水。

四、苓桂味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原方: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方解: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作为救误剂出现的,治疗服小青龙汤后的变证。刘渡舟教授认为:“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外寒内饮证,因其发散太过,如果体虚或过用小青龙汤,可能会出现“拨肾根”的变证。服小青龙汤之后,如果肾气不虚,则邪解而病除;如果肾气不足,出现口舌干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冰冷,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甚至咽喉,颜面发热泛红如醉酒状,有寒气下流大腿内侧,小便困难,时有头晕目眩,精神不利,可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推动,可见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冰冷或麻木不仁,小便困难,时有头晕目眩,精神不利。虚阳上浮,故见颜面微热泛红如醉酒状。气不化水,津停成饮,故见口舌干燥。”桂苓五味甘草汤有温阳利饮、敛气平冲的作用。方中桂枝、甘草平冲降逆,温护心阳;茯苓淡渗利饮,并引逆气下行;五味子酸敛耗散之气,使浮阳下归于肾;炙甘草培补中气,土厚则能制水。诸药合用,阳复饮化,逆气下行,虚阳归位,逆平冲息。

五、五苓散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条文众多,不一一列举。

原方: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半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方解:集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诸利尿药,合以解外降冲气的桂枝,故治脉浮发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六、防己茯苓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原方: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方解:防己、茯苓利尿逐水,复以黄芪补虚实表兼有利水消肿之能,桂枝、甘草降冲气而和荣卫,表气实荣卫调,则不使水气复留于皮中。此治皮水的正法,茯苓重用在于利水,故治表虚气冲,水居皮中不去,水气相搏而四肢聂聂动者。

七、茯苓泽泻汤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原方: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由茯苓甘草汤加倍茯苓用量,又加泽泻汤(泽泻、白术)而成,茯苓、白术、泽泻利水逐饮,生姜、桂枝、甘草降逆和胃,故治胃虚有留饮、吐而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