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东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李佃贵化浊解毒治失眠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次数:2 次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深度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表现为入睡时间过长、睡眠时间短、夜间易醒、早醒、睡眠浅、多梦、次日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现代医学认为遗传、环境、生活习惯、躯体疾病、精神因素等是引发失眠的主要原因,对失眠的治疗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病因治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然是临床中普遍的治疗方式,但安眠药副作用和依赖性强,患者常难以接受。中医从“精气神”整体调理,身心同治,对失眠这类心身疾病的治疗优势显著。

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黄帝内经》称不寐为“不得眠”“目不瞑”等。失眠病机总属阴阳不交。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认为,失眠的致病因素当属浊毒,病机为浊毒内蕴,临床辨治当以化浊解毒法从交通心肾、疏肝健脾治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浊毒是失眠的致病因素

浊毒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因素所致。它既是一种能严重损害人体气血阴阳与脏腑经络的致病因素,也是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致使代谢产物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李佃贵指出,浊毒内蕴贯穿失眠全程。浊毒内蕴导致心肝脾受损,肝脾气机郁结,痰气搏结,阻于经脉,使气血失调,阴阳失和,神不守舍,导致失眠。其致病特点有三:第一,浊毒内蕴阻滞气机,扰乱神志,浊毒胶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心火不得下济,肾水不能上承,心肾不交则夜不能寐;肝气郁而化火,挟浊毒上扰心神,致烦躁难眠。第二,浊毒内蕴耗伤阴血,神魂失养,浊毒久羁,耗伤肝血肾阴,血虚则魂不归肝,阴虚则虚火扰神,出现眠浅多梦、早醒健忘。第三,浊毒内蕴,痰瘀互结,脉络壅塞。浊毒与痰湿、瘀血搏结,阻滞心脉,血不养神,则加重失眠。

浊毒内蕴致脏腑失调是失眠的核心病机

浊毒郁肝,魂不归舍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说明情志失常则会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反之,气机调畅、气血调和也是维持情志活动正常的重要条件。

肝为刚脏,主疏泄而调畅情志,与情志活动关系最为密切。肝属木,肝木可直接影响心火。《景岳全书》云“惊气本以入心,而实通于肝胆”,若不良情志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上扰心神,发为失眠。

肝不藏血是影响睡眠的另一重要因素。因肝为血海,能贮藏与调节血液,濡养四肢百窍,从而保障正常的睡眠活动。《难经正义·三十四难》云“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说明肝血是睡眠的物质基础。若肝火太旺或肝的藏血功能失常,血不归肝,魂游荡于外而见失眠。同时肝火耗伤肾阴,使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阴不足,加重失眠。

浊毒困脾,气血化生无权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是获得优质睡眠的必要条件。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得以产生并转输到全身,从而化生气血津液,营养五脏六腑。同时脾胃也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对中焦气机起到斡旋作用,若脾胃气机协调,使在上之心火得以下降入肾,在下之肾水得以上升入心,则心火不至于过亢、肾水不至于过寒,上下阴阳相交,水火既济,是心肾阴阳平衡的保障,又是正常睡眠的必要条件。浊为阴邪,最易困阻脾阳,脾胃为浊毒首犯之地,过食肥甘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则气血乏源,心失所养而神不安,故见失眠。

浊毒损肾,水火失济

《外经微言》云:“肾之真水旺,而心火安。肾之真水衰,而心火沸。”肾为水火之宅,浊毒下注肾络,耗伤肾阴,阴不制阳则虚火上炎,浊毒内蕴损及肾阳,命门火衰则心阳失于温煦。李佃贵强调,此类患者常伴腰膝酸软、耳鸣盗汗,失眠多现“彻夜难眠,醒后疲乏”之特点。

化浊解毒是失眠的主要治法

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祛浊毒

《辨证录》曰:“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浊毒阻滞肝脏气机,日久肝失疏泄,肝血亏耗,血不养神则发为失眠。李佃贵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化浊解毒。方中重用柴胡、香附,柴胡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香附性平,味辛、微苦、微甘,归肝经、脾经、三焦经,具有理气解郁的功效。同时,配伍白芍、川芎、陈皮、枳壳等药物,在疏肝的同时养血柔肝、健脾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浊解毒之功。

健脾和胃,醒脾安神祛浊毒

《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这说明了恢复脾胃气机对治疗失眠具有重要意义。脾胃以和为要,李佃贵在临床上恢复脾胃气机常用四君子汤加减。方中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经,其可大补元气,促进脾胃运化;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肺、肾经,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在此基础上,李佃贵还会使用石菖蒲、郁金化湿和胃、醒脾安神。诸药合用,使脾胃功能得复,浊去毒化。

清心除烦,交通心肾祛浊毒

《慎斋遗书》云:“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欲使心肾相交,就必须既清心火以使心火下降,扶肾阳以使肾水上承。李佃贵认为,治疗失眠当清热除烦,交通心神,临床上常用栀子豉汤和交泰丸加减。其中,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肝、肺、胃经,能清三焦火热,为清热除烦之要药;豆豉性平,味辛、苦,归肺、胃、心、膀胱、小肠、三焦经,可除烦解毒,宣郁解表,同时还可以制约栀子苦寒之性;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经,能泄心火;肉桂性热,味辛、甘,归肾经,可温补肾阳。诸药合用,共奏清心除烦、清热解毒、交通心肾之功。

验案举隅

刁某,女,72岁,2024年9月4日初诊。主诉:失眠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入睡依赖药物,为求中医药治疗来诊。刻下症:不寐,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眠浅,头胀痛,心烦,纳可,大便日一行,偶不成形,黏。舌红苔薄黄,边有齿痕,脉沉细滑。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诊断:不寐。

中医证型:肝气郁结,肝血亏虚,肝阳上亢,浊毒内蕴。

治法:疏肝解郁,滋阴潜阳,镇心安神,化浊解毒。

处方:柴胡12g,青皮12g,香附12g,紫苏梗12g,百合10g,乌药10g,当归9g,白术6g,川芎9g,白芍20g,三七粉6g,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1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珍珠母20g,酸枣仁20g,远志20g,茯苓15g,栀子12g。14剂,日1剂,分两次服,分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9月21日二诊:患者自述口服中药后头胀痛减轻,睡眠时间延长,入睡时间较前缩短。上方去天麻、石决明,加芡实9g。14剂,煎服法同前。

11月2日三诊:患者自述口服中药后头胀痛消失,入睡时间较前缩短,晨起状态清爽,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其余诸症减轻。上方去青皮、香附、柴胡、紫苏梗,加枳实12g、厚朴9g、清半夏9g、佩兰9g、首乌藤12g。14剂,煎服法同前。

按 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火上扰心神,导致失眠,故李佃贵用柴胡、青皮、香附、紫苏梗、乌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用天麻、钩藤、石决明镇肝熄风;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镇心安神。肝藏血,血舍魂,肝火耗伤肝血,使肝不能藏魂,从而引发失眠,患者脉细也是血虚的表现,故李佃贵用当归、白芍、酸枣仁养血安神,川芎、三七活血化瘀。脾胃升降之气在中焦起斡旋作用,若脾胃升降失调,则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则会心肾不交,引发失眠。患者心烦,大便偶见不成形,质黏,舌红苔薄黄,脉滑说明心火旺盛,脾胃有湿,当以清心火、祛脾湿、化浊毒之法治疗。李佃贵用百合、栀子清心除烦,白术、茯苓、远志健脾化痰。本案患者肝气不舒,脾胃虚弱,心火旺盛日久,最终导致失眠。方中疏肝、清心、健脾诸法同用,共奏疏肝解郁,滋阴潜阳,镇心安神,化浊解毒之功。

二诊时,患者头胀痛减轻说明患者肝阳上亢之势有所减轻,肝气得疏,故李佃贵去天麻、石决明,加芡实,增加补脾固肾之功。

三诊时患者头胀痛消失,其他诸症自觉减轻。李佃贵去青皮、香附、柴胡、紫苏梗,加枳实、厚朴、清半夏、佩兰、首乌藤,以达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养心安神之功。三诊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临床效果显著。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