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读书与反刍
发布时间:2019-12-17 浏览次数:602 次 来源:简希医话
一个系列又完结了,正在计划下一个主题是什么。休整一下,写点散文吧。最近看了木村拓哉和二宫和也的《检查方的罪人》,演的好,原声也好。
中医学习是典型的入门容易精通难,就像《内经》讲针灸一样:易陈难精。所以我们在临床中,会经常碰到难以分析或解决的病例,有的情况是我们具备思路,但实际疗效不佳,有的情况是没有思路,一筹莫展。
没有思路意味着临床症状无法用中医的任何辩证模型来分析,这往往提示了医生的中医基础不足,对于症状的中医解读不够,中医视角浅短,这是需要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强化中医概念的。
有治疗思路但没有疗效,排除其他因素,就意味着对临床症状的解读有误。分析错误,直接导致了治疗方法错误,丧失疗效。这时候应当重新把信息捋一遍,查缺补漏,换不同的思路去考虑症候群的合理性,然后根据新的解读,调整治疗方法,进行临床验证。
但是也会经常碰到换过几次思路,仍然效果不好的时候,医生就束手无策了。这种情况,提示了医生在理论运用上还缺乏火候,考虑的貌似通畅,但实际病理情况并非如此。
一旦上述三种情况频繁的出现,那么问题就很突出了。在中医思维上,需要重新回炉反刍,要回去好好的读书,打好基本功了。
前段时间听江苏省中医院刘健主任的中医音频,他说的一个情况,很现实,很普遍,也很批判。
他说不论中医西医,不论什么流派,都分两种医生:一种是懂医学会看病的医生,一种是不懂医学会看病的医生。
他说事实上,在很多场合,是不是很懂医理,并不影响你当医生给人看病。比如说有的医生看咳嗽发烧,那就根据化验单,如果白细胞高,那就用抗生素;如果血常规没有问题,就拍片子,片子拍出来有支气管炎,那还是抗生素治疗。然后再加点退热药,来点止咳药或者直接做激素雾化治疗。如果考虑再周全点,还可以开点中成药,止咳化痰的就行了,这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
中医大夫也是啊,这边来几个消化系统疾病的要治疗,给他们针灸吧,都是清一色的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什么的,都扎上!半小时后起针收功。考虑的周全一点,可以上个电针、火罐、艾条什么的,一起做。要是颈肩腰腿痛就更简单啦,哪儿疼扎哪儿啊!这还不好治。
看病开药的有协定方啊,科室一共就处理这几种常见疾病,都有现成的协定方,背熟了几分钟就能处理一个患者。
你看,看病不一定得懂医理吧。无非是有的人治好了,有的人没治好。没有治好的人,自然就找其他地方看病了嘛。所以无论有没有治好,反正这人是不来了,后面一堆还等着排队看病呢。论资排辈,老了都是主任,都越老越吃香。
如果你不想成为这种医生,过这种生活,那你就得看书,看很多书。不光现在看,上了临床还要回头看,边看边用,每一次都是洗礼,抛弃错误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医思维。
好的医生都是病人教出来的,这话在理,前提是医生愿意为了病人,为了穷究医理去钻研。
其实简希在回头反刍的过程当中,由于确有收获,也渐入佳境,所以会对中医、中医经典产生更多的情感,会在心理上面更相信和依靠,也会对书本致以更高的敬意,同时会越来越看到自己的渺小。
这种读书与反刍,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却能让人感觉踏实。我想做什么工作都如此,也许每一行都有混日子的方式,钱也不少赚,但如果想在工作中获得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在工作中体现人的生命意志,反复咀嚼和琢磨是必须的,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