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预防瘟疫方及解读

发布时间:2020-02-02  浏览次数:1480 次     来源: 毛进军经方工作室  

预防瘟疫方及解读

1.

元月26日,我曾在我的“经方工作室”公众号上发了一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瘟疫)的预防瘟疫方:《千金》阴旦汤合玉屏风散加升麻:

方药组成:桂枝6g~12g~15g,白芍6g~12g~15g,炙甘草3g~6g~10g,黄芩6g~12g~15g,黄芪15g~30g,防风6g~12g~15g,白术6g~12g~15g,升麻3g~6g~9g,生姜10g~15g(切片),大枣3枚~6枚(切开)。每剂药水煎,1日2次温服。

预防(非治疗)服药方法:在瘟疫流行期间,药量按上述比例根据个体体质强弱情况酌定。每周可服2剂,可根据情况,每隔一天服一剂,或每隔二天服一剂,共服3周共6剂。糖尿病人不加大枣。

2.

不少同道给我发微信,提出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预防瘟疫能用含有桂枝的方子吗?方子里为什么要用桂枝汤?桂枝不热吗?

二、没有染病的正常人能喝吗?

三、都说是有湿气,方子里为什么没有化湿的药,如藿香、佩兰、薏仁等药?

四、既然是病毒感染,为什么不多加清热解毒的药?

五、明清时代防瘟疫都是大锅熬清热解毒药,这个方子里不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行吗?

现在,我就从不同角度尽量讲明白我的组方思路。

3.

我在前文中说过,这次的瘟疫的发生,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的因素。

大自然的气候因素:武汉虽属江南,但基本上位于南北交界之处,气候因素与中原相似,冬季应当寒冷,但2019年也是暖冬,水域较多,又多风多雨,风热、风燥与寒湿交织,易酿温毒。

人为的因素:主要是无良之人滥捕、滥食野生动物,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致使野生动物所带病毒变异播散,即使疠气(新型冠状病毒)在异常时气的环境中滋生,形成了动物传人、又人传人的恶性的传播链,类似于胡希恕先生所说的“食毒”为患。


4.

根据一线发来的部分证候、舌象(多数舌体胖大,暗红或紫暗,苔白腻微干,或裂纹较多)和CT片(肺部磨璃璃影或实变影)上来看,我认为,这次的瘟疫(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当属于风温挟寒湿之证,风寒湿兼挟而酿热伤津,寒热互结,寒多于热,寒饮郁热伤津及营血。六经辨证属于厥阴病,病机关键在于寒饮挟热互结而酿温毒,逆于上焦(肺、心),伤津,伤营血。正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清·叶天士《温热论》)。当然,这些话是给专业人士写的,普通民众可能看不懂。不要紧,下面就分析为什么可以用上方预防(注意:是预防,而非治疗)。

5.

胡希恕先生说“人体本有抗御疾病的良能……概由于患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三者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的自中毒,减弱其抗病功能的结果,即今之所谓传染病……任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冯世纶主编《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这就是说,根据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外因,更有内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目前一些人被传染而发病并流行的关键,在于他们自身体质具备了疠气(冠状病毒)生存的内环境,如果自身内环境不适宜疠气(冠状病毒)生存,疠气就不可能侵入染病。

关于这个理念,《内经》早就说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基于此,我们预防这次的瘟疫,主要着眼点应在于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正气,平衡稳定正气,即增强现代医学所谓之“免疫防御功能”。

6.

关于发病的人群体质因素,我近年来观察并拍照过30岁以上普通人(无病的人)的舌象200余幅,发现70%以上的人舌象都是胖大舌,或齿痕舌,厚腻苔,这其中苔白滑者占50%左右,苔腻而黄白相兼者占30%左右,多数人苔中有多处裂纹,完全正常的淡红舌、薄白苔者只占20%左右。这表明多数人的体质偏于痰湿,有寒有热,有寒热错杂,但偏于寒饮为主,又因寒郁化热,津伤者也多见。中医认为这就是胃虚寒而停饮,或胃津虚。原因在于很多人生活习惯不良,久坐懒动,熬夜(夜11点以后休息),偏爱过度油腻饮食,或嗜烟酒,或情志因素等,伤及胃气。有些人平时还常易感冒,基本上都是处于胃气不足的亚健康的状态,虽无什么症状,但胃气与阴阳气血是处于一种偏低水平的平衡格局,内环境就有易感疠气(病毒)的温床(既有寒湿郁热,又有津液不足)。胃气是人体正气(免疫功能)的本源,有胃气则强,无胃气则弱,正气弱则易感外邪。

7.

方中主干是“千金阴旦汤”,出自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上》:“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方。”方药组成寒热并用,既能调和营卫,温通气血,温胃养津,又能清利湿热而除烦。

阴旦汤中含有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这是因为桂枝汤方药靶点关键在于补中益胃气,不仅治表,输布津血于表(肌腠),疏散风邪而固表,正如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所说“安中养液,增强精气,精气充实于肌肉,足以驱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而且和里,能调和人体阴阳平衡,通畅全身气血(营卫),能使机体温暖,血管扩张,血流加速,防御病邪入侵。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加速,体表温度升高可以灭活病毒。加黄芪为桂枝加黄芪汤,能加强桂枝汤的调和营卫气血,祛风散邪固表的功能。病人可用,普通人群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大多可用。

8.

方中含黄芩汤(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黄芩一味非常重要《神农本草经》论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恒蚀,火疡。”可用于湿热诸症,尤长于清上焦肺热,既能清热燥湿,又养胃津,还能入血分通血郁闭结。预防用之在方中以为佐使,可清除因人们不良生活方式所产生之湿热,又可养津活血。

9.

方中含有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方简效宏,有健胃除湿,益气固表,祛风止汗之功,是时方中的经典方。教科书认为出自《丹溪心法》,有考证最早见于《医方类聚》(朝鲜·金礼蒙等撰于1443年)。实践证明,这首方子在预防虚人感冒、流感等证,卓有疗效。

10.

升麻一味,甘辛微寒,发表透邪、清热解毒。最善清解肺胃热毒而防治疫疠毒气。为防疫治疫良药。

《神农本草经》论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避温疾瘴邪,毒蛊。”

《名医别录》论升麻:“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

11.

关于化湿,方中总体已经涵盖化湿利水之药效,如桂枝能温化寒饮,正如仲圣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白术能健胃气助运化而除湿邪,《本经》论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黄芪能祛风、补虚、除浊痰湿,《本经》论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芍药能清热补津,利小便,《神农本草经》论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姜能温中发越水气,《神农本草经》论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已经有这么多利水化湿药了。因为是预防用药,就不必再画蛇添足地加上藿香、佩兰、薏仁等药,以免打乱方子益中气养津液的整体格局。

12.

未患病而预防用药,不可滥用或多加清热解毒类药,因为前述该病为风温挟寒湿而偏于寒,过多应用苦寒类清热解毒药来预防,会更伤胃气,易于感邪,方中只加一味黄芩反佐而清体内所生郁热就足够了。

13.

明清之时,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当时根本没有象当今时代的完善的防控机制,以至于疫疠一旦流行,便会使很多人染病、易感并携带疠气(先今谓之病毒或细菌),所以有些地方支起大锅,煎煮含有清热解毒类汤药(大青叶,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让人人服用,也是当时的一种防治控制措施。而现在的防控体系和措施非常完善,染病之人还是少数,不可使多数人都喝这种清热解毒类药来预防,现在防病关键要基于提高正气(免疫防御能力)为主。

14.

病毒是西医学说,清热解毒是中医理念,二者不可混为一谈,理论掺杂必然方向偏颇,不伦不类,难以凑效。

15.

当然了,现在不是说你喝了预防瘟疫的药,你就可以不戴口罩、不洗手,满街乱窜到处走了,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对外在致病因素的防控,切实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群,少外出,宅在家里无心忧。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