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精粹丨杨志一临床经验选
发布时间:2020-04-20 浏览次数:375 次 来源:杏林论坛
先父杨志一擅长内科杂病,对《金匮要略》有较深体会,处方精要,用药严谨,善于守方,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一、六经辨证治疗内科杂病
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的辨证大法之一,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可以发展运用于内伤杂病。先父运用六经辨证方治疗急,慢性血吸虫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子宫颈癌放射治疗直肠炎后、膀胱炎,以及肠伤寒等,均有独到的经验。
解放后曾有十多年,先父致力于血吸虫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摸索出一套六经辨证施治急、慢性血吸虫病的规律。他指出:血吸虫病的发展过程,由经络而传脏腑,由早期而至慢性期,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决非一般杂病可比拟,更不是一方一药而通治,主要关键在于寻找出它的发病、传变和治疗规律。本病急性发热阶段,病在阴阳表里之间,为邪正相争阶段,其治疗以扶正驱邪为主。如系太阳兼阳明之证,见高热不退,恶心食少,身重便溏,口渴喜饮,苔边白中黄腻,脉数,治用达原饮以透太阴之湿、清阳明之热;如系太阴兼少阳之证,见寒热往来,口苦苔黄,恶心食少,身重便溏,脉弦缓,治用清脾饮以清理太阴、和解少阳;如系太阴虚热之证,见发热不退,自汗,肢体倦乏,少气懒言,口中和,食少,脉象虛数,治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建中汤以甘温退热。本病进入慢性期,则呈现阴阳失调局面,治疗当以调理阴阳为主。如以面色萎黄,肢腹肿满,食少腹胀,大便溏,舌苔浊腻,脉缓软为主症,则属太阴湿浊型,治以补土运脾为主,补土即所以利水湿,治以实脾饮、王氏厚朴散等为主方;如以面色苍黄或暗紫,腹胀满而急,青筋暴露,肌肤甲错,舌有紫斑或瘀点,舌苔黄,脉弦或弦数等为主症,则属厥阴瘀热型,治以柔肝活血主,柔肝活血即所以消痞,治用调荣饮、大黄蟅虫丸等为主方;如以面色苍白或黧黑,腹满而软,足跗肿,形体枯瘦或矮小、唇舌淡白,苔白润,脉沉细等,则属少阴虚弱证,治以温肾为主,补火即所以生土,治用禹余粮丸、肾气丸和附桂理中丸等。总之,其治疗规律,莫过于六经分经论治,使邪去正复,阴阳协调,从而达到疾病治愈或好转的目的。
再如病毒性肝炎,其急性期多因内伤饮食、外感湿毒而起,且往往是由脾胃涉及肝胆。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湿,而湿的发生和脾密切相关,因脾为湿土而主升,胃为燥土而主降,湿邪內瘟,脾胃受病,升降失常。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升降失常又导致木郁土中,肝胆之气郁结不畅,其升降亦隨之失常,终因湿热熏蒸或寒湿郁遏,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即以慢性无黃疸型肝炎论,一般认为相当于中医的肝郁,尽管其病与气血郁滞有关,外感湿邪转居于次要地位,并出现胁痛肝大等症,然临床所见,究以食后腹胀,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症较为突出,仍不脱离脾胃两经。其辨证大法,在急性期着重分虚实,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传变规律,因阳明属腑,腑病多实;太阴属脏,脏病多虚。至慢性期则成为虚证,便应辨眀阴阴寒热,即寒属太阴,责在阳虚;热属厥阴,责在阴虚。因太阴为阴中之至阴,易从寒化;厥阴为阴中之阳,易从热化。其具体证治,急性期属阳明实证者,以面目鲜黄,苔黄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赤,脉弦滑数为特征,治用茵陈蒿汤清涤肠胃以利湿热;属太阴虚证者,以面目晦黄,苔白不渴,大便溏,小便黄,脉缓软为特征,治用茵陈四逆汤温补阳气以化寒湿。在慢性期,太阴寒化表现为阳虚血亏,症见面色萎黄,脣舌俱淡,体倦肢冷,食后腹胀,肠鸣便溏,小便自利,脉弦缓等,法取归芪建中汤温阳补血,助通营卫;厥阴热化表现为阴虛血燥,症见颜面潮红,唇燥舌红,胁痛内热,尿黄便结,脉弦细数等,法取三甲复脉汤滋阴软坚,或取丹梔逍遥散养血柔肝解郁。通过临床观察,先父认为急性期固有属于阳黄者,但属于太阴寒湿发黄,适用茵陈四逆汤者亦有不少。余听鸿在《诊余集》中亦指出“余治黄疸数百人,用大黄栀子者,百中仅有一、二”,值得注意。
又如对湿温证(包括肠伤寒在内),在初期固然可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透湿清热,然而本病的进一步发展,不从燥化,即从湿化。从燥化属阳明,症见高热,面红脣焦,腹胀拒按,不大便,舌苔黄,脉象滑数,为燥热结于肠胃,当用大黄为主以清解肠热。其他药物尚有厚朴、枳实、山栀、黄芩、黄连、瓜蒌仁等;从湿化则属太、少二阴,症见身虽热而下肢冷,蜷卧,食欲全无,大便溏泄,脉软弱,舌淡而润,苔白,此为阳虚湿温证,治宜扶阳温解,非附子不为功。其他药有桂枝、厚朴、仙灵脾、半夏、陈皮、灵磁石、黑锡丹。四十年代前后,先父在故乡吉安一带,用上法治疗湿温发病证,屡起沉疴,名噪一时。
二、论治重视调理脾胃
脾胃主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的滋养有赖于此,故历代医家对脾胃极为重视。先父在临上强调调理脾胃,对不少疾病通过治疗脾胃而取得疗效,如建中汤类治疗溶血型黄疸、血吸虫病的脾虚发热和肝脾肿大,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肾炎水肿、产后尿闭及妊娠肿胀等,均有较好效果。现举病案三则,以作说明。
(一)脾虚发热
万××,男,18岁。因恶寒发热,大便溏泻20多天,肝肿大3横指,大便孵化找到血吸虫卵,确诊为血吸虫病。开始用支持疗法,输血400毫升,用强的松7天,当时热见平,血色素自42%增至54%,红细胞自270万增至286万。继用小剂量锑剂治疗,但病人一般情况仍差,面色萎黄,午后潮热,体温在38℃至38.5℃之间,四肢清冷,小便自利,大便软溏,唇舌俱淡,脉浮弦而数。经会诊认为系肝病传脾,脾虚发热,采用肝病实脾、甘温退热法,处以归芪建中汤:当归10克,黄芪12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生姜2片,饴糖3克。每日一剂,共服30剂,患者体温恢复正常,面黄肢冷便溏诸症消失,一切如常人,肝肿大缩小为一横指,肝功能正常,血色素增至70%,红细胞增至347万。
脾虚气虚发热,治用甘温,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本案见面黄唇淡,肢冷便溏,小便自利等,而未见头晕气短,腹部坠胀,脉沉弱等中气下陷之症。其发热显系脾胃虚寒所致,故选用温中健脾之黄芪建中汤。且其病由肝传脾,黄芪建中汤不但能健脾扶土,还有柔肝抑木之功,故不仅潮热退,肝脏疾患也好转。
(二)脾虚发黄
刘××,男,20岁。巩膜皮肤发黄已一个月,经西医诊为溶血性黄疸,先后共输血2000毫升。患者症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唇舌淡白,全身疲乏不能起床,口淡不欲食,夜寐盗汗,时发虚热,大便溏,小便自利而黄,脉大而缓软。诊为脾胃虚弱之虚黄证,遵《金匮》法,取甘温建中之黄芪建中汤(方同上案,去当归),共服20余剂,症状显著减轻,可下床行走,眠食二便正常。又以上方加当归、党参等治疗,共服35剂,后用归芪建中汤合真武汤加茵陈18剂,红细胞由108万增至289万,血色素由30%增至58%,黄疸指数由50单位减至20单位,体重由106市斤增至120市斤。再守方服20剂,继以归脾丸调理,4个月后复查,红细胞416万,血色素72%,黄疸指数11单位,凡登白试验直接阴性,间接弱阳性。8个月后复查血象同上。
《金匮·黄疸篇》指出“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季建中汤。”后世称此为虚黄,有人认为虚黄两目不黄,并非黄疸,而是萎黄乃血虚所致。通过本案可看出,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妥的,应当把虚黄看作是黄疸的一种。但也要看到,《金匮》毕竟只是提供了大方大法,故本案除用小建中汤温中健脾外,加黄芪、当归益气补血,加茵陈以退黄,合真武汤补肾助脾,从而取得了满意疗效。
(三)产后尿闭
吴××,女,29岁。因在农村产院分娩早期破水,无法娩出而入院。入院时膀胱胀满,经导尿后,以胎儿吸引器协助娩出。产后7天,小便均不能自解,每天非导尿不可,经治未愈。诊时见小便点滴不通,小腹坠胀,饮食一般,大便正常;近稍有寒热,无乳汁分泌,口中和,唇舌淡白,脉象虚数。证属产后气虚下陷,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兼有寒热,亦属气虚感冒所致。法取补中益气:黄芪18克,党参12克,升麻10克,柴胡8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陈皮3克,甘草3克,川芎6克,生姜3片,红枣5枚,水煎服。第二天乳来,第三天小便能自解,感冒亦随之而愈。
产后尿闭,相当于《金匮》的转胞症,原法用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原适应证中并无尿闭。本案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尿闭证,充分体现了辨证论的重要性与灵活性。本案虽见尿闭,无乳汁分泌和感冒三主症,但其因均为中气不足,故以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益气解表,结果3剂而愈。
此外,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不少中医常从脾胃虚寒治疗,主张用黄芪建中汤。先父在临床中发现这类病人往往大便秘结,口唇俱黯,脉弦,呕恶泛酸嗳气,胃脘疼痛常放射至胁部,而便溏脉缓,唇舌俱淡等脾胃虚寒症状反较少见,应当属于肝胃虚寒之证。故以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温肝和胃而取效。这说明先父治病并不囿于自己的经验,而是以辨证论治为前提的。
三、古方的灵活运用
历代文献中记载的方剂,是前人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须给予重视。特别要提出的是,《金匮》和《伤寒论》中的一些方剂,药物简炼,配伍得当,组织严密,常获效验。这种用药组方的方法是我们务必要掌握的。
学习上述两书应怎样联系临床呢?先父认为一般有三个法,一是见其证用其方;二是见其证用世之方;三是用其方治其他病证。此即经方活用的方法,是祖国医学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先父在临床上对古方的运用,不是墨守成规,而根据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及辨证精神,灵活地化裁运用。现将其有关病例介绍数则于下。
(一)妊娠风水
刘××,女,35岁。因妊娠八月,全身浮肿,咳嗽气邏,入某医院治疗已七天,曾服双氢克尿塞以及中药五皮饮加味等剂,全身浮肿仍剧,腹水增加,正在考虑引产未决之际,先父应邀会诊。诊得患者面目及全身浮肿,恶风鼻衄,咳喘不已,呕逆不能食,大便尚通,小便短赤,舌尖红,苔粗白,脉浮数有力。虽见发热口渴等症,而风水挟有里热之候显然可见,从《金匮》风水论治,宜宣肺利水、清熱平喘,处越婢加半夏汤:净麻黄5克,生石膏12克,法半夏8克,生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4枚,加杏仁10克。连服6剂,虽汗出不多,而尿量增加,全身浮肿消失,腹水亦除,咳喘见平,体重由122市斤减至92市斤,饮食睡眠恢复正常。
本案用药只不过7味,总量未超过50克,连服6剂水肿便消尽,体重减轻达30市斤,以平常之剂,而收特殊显著之效。可见其取效不在药味多,而在选方准;消肿不在分量重,而在辨证准确。越婢汤主治水肿内挟郁热、外兼风邪之证,本案同时兼有咳嗽气喘,和《金匮》所述咳嗽上气的肿胀症相近,故半夏、杏仁以理肺降逆。
(二)厥阴呕吐
孔××,女,52岁。因子宫颈癌而手术,术后呕吐不能饮食已5天。诊得患者头痛目弦,耳鸣口苦,心中疼热,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大便先泄后闭,小便短黄,唇黯红,舌苔边白中黄,脉弦不数。认为病在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治宜泄肝和胃、平调寒热。处以乌梅丸加减:乌梅、西党各10克,川连6克,花椒、干姜各3克,代赭石15克,水煎服。一剂呕吐即止,涎沫减少,能进饮食,心中疼热亦減,腑气得行,并下蛔虫一条,但仍口苦尿黄,脉细弱,苔黄舌质红。知其胃气渐降,而肝胃阴伤,余邪未清,再守原方去花椒、赭石,加玉竹、丹参。4剂后诸症好转,但夜间觉腹部灼热,大便结,脉弦细,此乃肝胃渐和而气阴未复,以党参、白芍、麦冬、玉竹、丹参、火麻仁、甘草等,益气滋阴柔肝。4剂后诸症大减,精神食欲均大有增进,呕吐未再作。
乌梅丸对厥阴寒热错杂所致之厥热往来,胃腹疼痛,呕吐下利,以及蛔厥、崩漏诸病证,常可收到显著效果。本案见呕吐涎沫且又头痛,似属厥阴吴茱汤证,但彼为肝寒浊气循经上逆,纯寒无热,尚有面白肢冷,口淡不渴,舌苔白滑,小便清长诸症,和本案之寒热错杂大不相同。
(三)阴水合并臁疮
黄××,男,35岁。患血吸病已10年,下肢溃已17年。诊得患者而色萎黄,唇舌淡白,腹部胀满但按之柔敦,腹围94厘米,左小腿有9×13厘米大一溃疡,溃烂塌陷,流水不断,久不收口;大便溏,小便异常,脉象弦缓。认为病寒凝结、脾肾两亏,治以温阳解凝利水为主。处以阳和汤加味:鹿胶7克,熟地黄15克,麻黄3克,干姜5克,白芥子7克,肉桂3克,甘草5克,附片10克,茯苓12克。服8剂后症状好转。再接服附桂理中汤15剂,腹水基本消失,下肢溃疡面缩小,分泌物日少,且由黄水转为脓性,疮口逐渐愈合;患者精神饮食亦均有好转,二便正常。化验检查:血色素由45%星至55%,红细胞由248万增至335万;肝功能化验:麝浊由(+++)转为阴性,脑絮试验由(+++)减为(+),白蛋自与球蛋白之比由1.46/5.91转为4.15/2.15,住院29天而出院。
本案内见腹水便便,外见臁疮缠绵,并有面色萎黄,唇舌淡白,便溏,脉缓诸症。虽内外同病,却均属阴寒凝结所致,其治疗先以外科方温阳解凝利水,外内同治。继又投以补阳健脾、益气生血之剂,内外共方,结果腹水与臁疮同时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