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方奇人张步桃临证心法传心录(下)
发布时间:2020-10-15 浏览次数:1613 次 来源: 合欢中医
喘证的治疗
呼吸系统的病变里面,最严重的应该是喘了。有人从出生就开始喘,有人是因为生病而导致气喘。我们一定要辨清寒热虚实,否则你治不好!但是有人用西医的类固醇,没有用啊!吃了类固醇以后反而会引发别的问题。如果患者的痰、鼻涕是浓的、稠的、粘的,这就是化热的表现,也就是说有发炎的现象,在伤寒方里面,有一个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它治的是因为发烧而导致的呼吸急促。
我有个小病人,出生才35天,就发烧了,而且始终高烧不退;另外他还出现了气喘,就送到医院住院,然后每天用类固醇、抗生素之类的药物,吃了22天,烧还是退不去,喘也没好,我一看这根本就是热证嘛!属于热咳、热喘的范畴,我就给他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个方子在伤寒方里面只出现过两次,是63条和162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在《金匮要略》中就没有出现过。
这两条原文的内涵就是曾经有医师用发汗的方法,也有的医师用泻下的方法,说发汗后、下后,桂枝汤就不适合了,仲景的叙述实在是简略,大家注意“无大热”三个字,事实上并不是无大热,而是热郁在肺叶里面,因为肺要宣,所以我们常常用麻黄汤、用麻杏甘石汤来宣肺,把病邪宣发出去,这个“宣”也是治法的一种。
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位徐之材先生,他发明了所谓的“十种治法”,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这叫“十法”,“宣、通”就包含宣肺利尿这些方法,因为肺有热,没有办法通过皮肤毛细孔宣散出去,所以要宣肺,使热邪宣发,所以身体温度才不至于太高。
钱乙先生的《小儿药证直诀》里有个方,跟仲景的白虎汤、麻杏甘石汤有一点类似,叫泻白散,它的君药就是桑白皮,来替代麻杏甘石汤中的石膏,还有甘草,地骨皮,在泻白散里的辨证论治里面,钱乙就告诉我们,只要患者的嘴唇出现红绛的颜色,不管成年人或是婴儿都可以用。那么“红绛”是什么意思呢?就像女生擦口红的颜色。
所以热郁肺叶的一个特点,表现为嘴唇是红绛的,这样就补充了仲景先生伤寒方里不足的地方。
如果患者的鼻涕、痰液是稀的、白的、呈泡沫状的,那就是属于寒饮的范畴,就要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一共八味药,其中六味药都是温热性的药,麻黄、桂枝、半夏、细辛、干姜、甘草,如果再加附子的话,那就有四逆汤,如果再加人参、白术的话,那就包含了理中汤。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就是有寒饮的症状,鼻涕清晰,好像水龙头没有拧紧,流个不停,一天两包卫生纸都不够用。这就要用小青龙汤。而麻杏甘石汤是治疗热证的,如果介于二者之间的,那你怎么用药?在《金匮》的痰饮篇里面,有一句话,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小青龙汤就是热药,尤其是干姜、细辛。
温药的另一个代表,苓桂术甘汤,它出现在太阳病篇,在《伤寒论》里面出现一次,在《金匮要略》里也有它的记载。在伤寒里面,原先是脉浮紧,因为发汗动经,脉又变为沉紧了,寒一定出现紧脉,因为血管神经肌肉收缩。“身为振振摇”,实际这“振振摇”就是晕眩的意思,包括你坐车、坐飞机、坐船都会“振振摇”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身为振振摇”呢?这显然是因为痰饮造成的嘛!清阳不能上升,浊阴就不能下降,所以病人就晕了。
台湾有一个姓杨的医家,就是专门看眩晕病的,他说看了四十几个病人后,自己都在晕眩,因为看到头都大了嘛!这就是在《金匮要略》里面提的,心肺之阳有碍,就要用苓桂术甘汤;肝肾之阴有碍,就要用肾气丸。
不过是用两个动作来描述,第一个:呼之气短,你吐气,那个气从丹田涌上来,就叫作呼之气短,这是心肺之阳有碍,就要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里面的桂枝本身就是强心的药,因为它是属于樟科植物,樟科里面有精油类的成分,可以强心,我们也可以加一些强心的药,例如丹参,远志,效果会更好。
第二个,吸之气短,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仲景先生就用肾气丸来治疗。吐和纳是什么呢?就是《移精变气篇》里面的吐纳,也是练气功最基本的东西,练气就是呼、吸、吐、纳,就把身体练得很强壮了!
苓桂术甘汤还有什么作用呢?它不仅仅能够治疗痰饮,而且对恢复我们的心肺功能也有帮助。《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这个“不利”,包括什么呢?包括鼻子闻不到香臭了。
我这里有个病例。是个计程车司机,有一次发生了车祸,以后香的臭的就全都闻不到了,七年半来一直是这样。我就想起《内经》里有句话,叫“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他心肺之阳有碍,那就用苓桂术甘汤,加远志、菖蒲、荷叶、桔梗,当然经济很好的话,可以每天吃三支麝香。
用药之后,有一次,他在休息,闻到隔壁有人吸烟,他就走过去说,“这里是禁止抽烟的,你要被罚款了!”他居然闻到香烟的味道了不得了!他的嗅觉神经已经恢复正常了。
鼻子,眼睛,耳朵,口腔,这都叫 “窍”,用什么来通窍最好?就是麝香,麝香能够开窍祛痰。车祸也好,脑血管中风也好,神志不清楚的,用麝香就很有效,但是很贵。如果大家看过我的书的话,就应该知道三十多年来我所推广的就是要简单、方便、便宜、有效,浓缩成四个字,就是“简便廉效”,所以我从来不用那么贵重的药,那么一小支差不多要四五百块,尤其现在越来越少。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他们就开发了人工替代的麝香,但是一件事物是很难找到一个替代品的。
犀牛角不能用,用什么来替代,用水牛角吗?犀牛角用一钱,水牛角要吃一斤,吃了还会消化不良,能替代吗?我是不赞成用替代药的。孔老夫子不是也很讲究简便廉效麻!他睡觉都不用枕头,就用自己的胳膊,叫“曲肱而卧”。
疑难病的处理
还有个小女生才二十几岁,因为车祸,导致脑室受伤,嗅觉神经受伤,大概有三四年,找我看。我就给她用那几味药,到第五天时,她说可以闻到香味了,但也可以闻到臭味。我说第一你闻到气味的话,就不会再去吃坏掉的食物,你的健康就有了保障;第二对你的生命就更有保障,如果家里的煤气瓦斯一直漏气,你又闻不到味道,很可能出大麻烦的。西医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你的嗅觉吗?
在伤寒里面,大青龙汤也是麻桂二方的合方,里面还有石膏,热象比较明显的话,就可以用。
我们台湾有一个“小儿医学会”,那里的理事长最感谢的就是张仲景先生,他说小儿科只要有发烧,他就用大青龙汤,一吃烧就退掉,而且麻桂合方口感很好。有人说什么“良药苦口”,为什么不能够“良药甜口”呀?那样小朋友才会喜欢,我经常开甘麦大枣汤,只有三味药,然后加钩藤钩;还有柴胡桂枝汤,温胆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加秦艽,石决明,柏子仁,远志等等,口感还是很好的。
下面我谈谈一氧化碳中毒的问题。我曾经看过好多个,这里有个病人,姓钟,30岁,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昏迷三年,醒过来之后不会讲话,西医治疗后可以让他醒过来,但只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但是他不会讲话,不知道哪里痛苦,只能用笔写。
我就给他用柴胡桂枝汤,加远志、菖蒲、荷叶、钩藤钩、竹茹,吃了两个星期后就特别能讲话,因为他三年没有讲话了,所以他要把三年没讲的话一下讲完。这之后就有很多学生来跟我出诊,新加坡有个杨医师,他说来这里跟诊一个晚上,要胜过在新加坡读一年的书,因为有时候读不通啊!
还有一位跟我实习的陈太太,家里的电视爆炸,燃烧的火势很猛,浓烟就呛到鼻子里面了,虽然没有昏迷,但是气管已经受伤。我就给她用清燥救肺汤,这个方是由炙甘草汤衍变出来的,是喻昌先生的一个方子,加桑白皮,鱼腥草,浙贝,紫菀,桔梗,远志,大概就这样,现在气管很好,没什么后遗症。
还有一个病人,已经昏迷六个月了,两条腿一点力量也没有,站不起来,我就给他用柴胡桂枝汤,温胆汤,加钩藤钩,秦艽,怀牛膝,菖蒲,远志。钩藤钩、秦艽是抗痉药,牛膝能往下走。他吃了以后很快就能够讲话了,而且也能够下地活动了。
很多睡眠障碍的患者,我们也可以用柴胡桂枝汤配上温胆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都很有效。而且还可以治恐慌症,忧郁症。
我有一个病人,他坐的飞机刚起飞,他就要求赶紧迫降!他说如果不迫降他就会死掉。我同样用柴胡桂枝汤,加柏子仁,远志,石决明,养心血的、肝血的都有,很有效。包括那些恐慌症、恐高症都可以。忧郁症要加两味药,就是郁金、香附,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气喘、咳嗽、痰饮等的治疗,我们刚刚已经介绍,治疗黄稠粘痰的热证,用麻杏甘石汤;治疗稀白泡沫痰的,用小青龙汤;介乎二者之间的,除了用苓桂术甘汤以外,也可以用麦门冬汤。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病脉证并治》的第七章提到,“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但是《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认为那个“大气上逆”的“大”是错字,是传抄时候发生的错误,应该写成“火”。不过“大”也罢,“火”也好,据我个人的观察,临床症状上包括血糖偏高,血压偏高等等。
在使用麦门冬汤的同时,还要酌情配合降糖药、降压药治疗。降压方面可以加桑寄生,天麻,钩藤钩,牛膝,丹参,石决明,他的血压肯定就下来了。降糖方面可以用“当归饮”加石斛,天花粉,玉竹。麦门冬汤治疗小儿咳嗽疗效非常显著。
下面我提个问题,你们知道麦门冬汤是从什么方子变化出来的吗?麦门冬汤是从竹叶石膏汤衍变出来的,把竹叶、石膏换成麦冬,但是要用红枣一共七味药。那竹叶石膏汤又是什么方变出来的呢?它是由白虎加人参汤衍变出来的,白虎加人参汤去掉知母,加上竹叶、半夏、大枣,就变成了竹叶石膏汤。关于方证的衍化还有很多,它们都是临床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比如炙甘草汤,柯韵伯说仲景的炙甘草汤替后代的中医开辟了滋阴之路,它里面有很多滋阴养阴的药,明朝末年的喻嘉言就通过炙甘草汤衍化出了清燥救肺汤。
只有多读书,才能把历代医家的精华融入自己的血液。我这里列出了一个书目清单,共有20本书,在座的有没有读过呢?《素问精释》,任应秋著作,现在任老已经往生了;《医学广笔记》,明朝缪仲文先生写的;《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的医案,不过是他学生华岫云著的;《儒门事亲》,张子和写的;《本经疏证》,清朝末年邹润安著;《世补斋医书》,陆九芝著;《潜斋医书》,王孟英著;《徐灵胎医书》,《陈修园医书》;《经方实验录》,这本书有可读性,作者曹颖甫又号称“曹承气”,他一天到晚都用承气汤呀!而且一帖药就有效,所以又有人称他叫“曹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