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从“一气周流”理论浅析“阴火”

发布时间:2023-03-02  浏览次数:2493 次     来源:运气新说  

从“一气周流”理论浅析“阴火”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

“一气周流”即为“人体以脾胃为枢轴,肝肾之气左升,心肺之气不右降,从而完成循环周流的过程”。《素问·天元纪大论》言:“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一气”与生命的发生、发发展、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周流”见于《周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周流”即指阴阳刚柔,往来变化于文爻位之中。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言:“阴阳肇基,爰有祖气……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龙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中者土也,阴阳升降之枢轴,带动清气左升、浊气右降,成为“一气”;阴阳冈到柔,往来变化,升降之间化为寒热温凉,则为“周流”。“一气”运转不畅则致病。

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阴火之生

肾主水,为封藏之本。阴阳互根,重阴必阳,是以寒水之中又舍火源,黄元御谓:“纯阴之中,又舍阳气。” 一切生理性的、内生之火,皆源于此。阴阳之间为中气,而中气是 “一气周流”学说的核心,其位脏器分脾和胃,脾升胃降, 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其中,脾气左旋则引动“肾水温升”, 即肾中元阳上行,化生肝木,木生火,性升发,一来火之初生,即可蔓延,以成相火之用;二来,“肝血温升,升而不已, 温化为热,则生心火”。心火居上,如离照当空,则清浊自分,阴阳离合。火终究性烈,而阳中有阴,即肾水之根,既可约束心火,又可随胃降下,生肺化肾,完成阳升阴降、化火生水的一轮循环。人体生理性的、内生之火维持正常状态需要多方面作用相协调。如若生火机制不为常态或协调作用失准,则火不循常道而蔓延,为贼为患,亦即“非其位则邪”,所谓“阴火”,正同清代吴仪洛于《本草从 新》中所言:“人之阴火一:失位之火也。”

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阴)火独盛

《内外伤辨惑论·饮食 劳 倦 论》云:“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 盛。心火者,阴火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那么,元气为何物?

《内外伤辨惑论》云:“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 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脾胃论》又言:“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之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可知元气从胃气中来, 被水谷之气所养,元气与人体各方面精微物质及其自然运转、变化联系紧密,更有学者明言李杲所指“元气”,即是一身“正气”。因此,元气虚 乏,自然也包括中气衰败,而中气贵为枢轴之本,升不能上,降不能下,必然滋生祸端。就内火而言,肾中元阳顺势当升,温化肝木,木火上行,以化阳神。升降不常,则木火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不升不降,相火恣谑其间,肝血枯而胆火炎,更会耗伤中气,打乱水谷运化的正常轨道,即李杲所谓:“相火……元气之贼也”。也可上犯心火,殃及宫城,这些都是“阴火”作乱。

另《脾胃论》云:“相火,下焦包络之火。”遵《四圣心源》所云:“相火 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一气周流”学说取水中火种、阴中元 阳为相火。观该书“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两篇可知,相火从水而起,分“手厥阴心主”与“足少阳胆”。此相火“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盛,子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意指命门相火化于阴中之阳初升之时,较弱,如张锡纯所谓:“相火始生,其热力犹微也。”火续温升,“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是以少阳 相火最烈。相火本自下行,生理功能系温化寒水,通调水道。“一气周流”学说中,相火之降,责之于胃、肺,中气失其旋转升降之职,则胃土不降、肺金不敛,故相火上炎。张元更认为阴火即指不归位的相火。

李杲曰:“心火者,阴火也”,其产生机制有二,其一:升降失常,相火上 炎。心火生自“坎中之阳”,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今心火化生之余,又有相火不得制约而上行,焦灼护城之水,心火失其“阳中之阴”制约,故心中真火、邪火并热为贼,亢而成害,即 《四圣心源》所 谓:“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其二:肺胃失于敛降之职,心火只盛于上,不衰于下,由 此而成“阴火”之患。上述皆李杲言“心火者,阴火也”的道理所在,而究“阴火”之源,则在中土之虚、升降之乱。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