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中医认识“心主神明”

发布时间:2023-10-11  浏览次数:3586 次     来源:运气新说  

中医认识“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早在《黄帝内经》编成之前,其思想就存在于先秦诸子中。《荀子·天论》[1]:“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可见,当时就已意识到心主宰生命的重要性。但先秦诸家并不仅仅将“心”看作一个实体器官,更将其涵括为人的意识、思想、感受、情感等精神活动[2]。《黄帝内经》在继承与发展前人观念的同时,还提出了“五脏藏神”,强调“形神合一” 与“整体观念”。自此以后“心主神明”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


1何为“心主神明”———从具象到抽象的深刻内涵

     何为“ 心”?其意有二。一为心脏, 即 “ 血肉之心”。张景岳在《类经图翼·经络》[3]中描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黄帝内经》[4] 云:“心主身之血脉”,心、脉、血三者构成循环系统。二为心理,即“神明之心”。《黄帝内经》[4]又云:“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心之神主导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故血肉之心是神明之心的物质支持,神明之心是血肉之心的外在表现。何为“神明”?本意为“阴阳变化”,即世间万物的变化与规律,而主体为“人”时,可概括为两大方面:生命活动现象和精神思维意识。

        “心主神明” 之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一是心主血脉,乃生之本。心气充沛,心搏正常,五脏六腑得以濡养,生命活动继续。若心搏失常,轻则心悸怔忡、胸闷胸痛,重则猝发真心痛,危及生命。二是“心者,神之变,其华在面” (《素问·六节脏象论》),人的神采与气色,可反应于面部[5]。《素问·刺法篇》[4]云:“神失位,使神采不园”。心气充沛,则面色荣润,精神饱满;心气亏虚,则面色无华,萎靡不振。三是“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灵枢·五色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灵枢·本神》),心神能认知与记忆外来事物。四是“凡情志之属为心所统” (《类经》),“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心为藏神之官,情志过激,心神首当其冲。五是《孟子·尽心》[6] 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可见人之情性根于心。



2

图片

2  心神统帅“五脏神”———“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人的意识活动需要精气提供物质保障,是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繁杂、从先天到后天的认知过程。魂是受心神支配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魄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如耳目心识、呼吸运动之类。心具有关注事物、接受信息以及记忆测度的能力,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整合信息,经过思考,确定目标,并坚定不移者,是“志”。目标虽定,但反复揣度、不断改进,是谓“思”“虑”。经过认真思考,得当处理事物,这就是智慧。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 《素问·宣明五气篇》),“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匪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 (《类经》)。神志活动需要五脏整体协调配合完成,但以心神为开端与主导,一因心主血脉养周身,五脏功能协调则五神安;二因情志异常首伤心,心伤则五脏六腑皆动摇。唐容川云:“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可见肝魂与睡梦息息相关。“肝藏血,血舍魂”,肝主藏血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寐自能安。《景岳全书·血证》中解释血液的生产与贮藏,言:“ 总统与心,藏受于肝”。因此,临床上治疗失眠、多梦、梦游等睡眠疾病时,常从肝论治,兼顾养心安神。《类经》[7] 云:“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肢体运动、皮肤感觉、呼吸啼哭都与肺相关,这是“肺主气,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的体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素问·灵兰秘典论》),自然离不开“君主之官”的统帅。“魂”为阳神,“魄”为阴神,二者对立统一于心神。如《灵枢·天年》[4]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气血津液充足,神率魂魄正常,方能构成生命,这也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体现。故心神“总统魂魄”(《医门法律》)。

      《素问·遗篇·刺法论》[4]:“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故脾主思考、思虑。心为思维活动的开端,故有心所忆之“注意” 与“记忆”,方有脾所意之“思意”。“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 (《内经知要》),“志”是志向、专志之意。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年老肾衰,精少髓亏,髓海渐空,则见忘前失后、兴趣缺失等元神失养之候。意志是比魂魄更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常合为一论。故临床多见健忘、妄动、痴呆等症,治宜益气健脾,养心补血,或填精补髓,宁心安神。脾与肾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离不开生殖之精与水谷之精的滋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血的化生自然离不开心的参与。故心神“兼骇意志” (《医门法律》)。


3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心脑耦合最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首倡“脑神”学说。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古代解剖学的发展,汪昂明确提出“脑主神明”,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医林改错》),把人的记忆、视、听、嗅、语等功能归属脑。由于古代医学解剖的落后性,我们无法明确大脑的精密结构,古代医学对“脑主神明”这一理论始终停留在形而下的认知。故临床治疗脑系神志病证时,还是从五脏辨证,注重心,兼顾填精益髓。

      西医学认为大脑中有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主宰者人体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医学衷中参西录》 曰:“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思维精神的正常活动需要心与脑以及其他脏腑的共同配合。王德堃等通过计算不同思维活动下心、脑电波频率段的变化,发现思维活动时心脑存在一个最佳耦合系数,故心脑在最佳配合下,才可有完美的意识活动。

4 “心主神明”理论验之临床———实践出真知

      “心主神明”理论指导临床贯穿于病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广泛运用于预防保健、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理法方药及养生康复等。失眠乃各种因素导致心神扰乱,神不守舍,神不安则不寐。故治疗时,常在辨证基础上佐以安神之品。诸如健脾安神之党参、茯神,养血安神之酸枣仁、当归、首乌藤、柏子仁,解郁安神之合欢米、合欢皮,化痰安神之远志、石菖蒲,养阴安神之百合、麦冬、五味子,凉血安神之丹参、生地黄,重镇安神之龙骨、珍珠母、牡蛎。韩斐运用“心主神明” 理论诊治抽动症,认为频繁眨眼和言语异常的前驱症状,责之于心;怪异抽动伴性格乖张的临床表现,乃肝风内动,心血不足;“外风引动内风”,肺窍不利是本病的诱发因素,“鼻属肺其用属心”,故鼻部病变亦责之于心。可见,心神失调影响抽动障碍发病的全过程。治疗时自制静心制动方镇心与安神并用,养肝、疏肝、开鼻、利咽相佐,配合心理治疗,疗效显著。其他如健忘、嗜睡、癫狂、痴呆、郁证、梦游等神志疾病以调理心神为要,均取得良好效果。经方桃仁承气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都是以“心主神明”理论为指导思想,影响深远,运用至今。中医心理疗法法、心理暗示法、冥想坐禅法等,均渗透了“心主神明”思想。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养生必先养心”,调神以养心,思想上少私寡欲随遇而安,情志舒畅,则心神安定,肝气顺达,肺气宣调,脾气升健,肾气充旺,体质强健。,如情志制约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心理暗示法、冥想坐禅法等,均渗透了“心主神明”思想。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养生必先养心”,调神以养心,思想上少私寡欲随遇而安,情志舒畅,则心神安定,肝气顺达,肺气宣调,脾气升健,肾气充旺,体质强健。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