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明明好转了,为何断为不治?

发布时间:2024-04-08  浏览次数:29 次     来源: 满山芳草仙人药  

昨天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联想纷纷。其中就回想到几个月前,本号的一位老读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他的好学程度,称得上是求学若渴,学习起来马不停蹄,每每令我意外。

他见我介绍孟英的医案,就日以继夜地将其医案全集,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这个问题,正是针对其中一则孟英断为不治的医案。

病人因情志不遂导致痰郁证,接着出现了心悸的症状。经过多月的治疗,一身气机上逆,面色发红,动辄出汗,大便溏薄,正气不支,卧榻不起,却因气逆,阳不入阴而无法入睡。

病家请孟英诊治,孟英一搭脉就坚持拒绝,不肯接手。

于是病人退而求其次地表示,病人的丈夫此时正在外地,要等到来年春节才会回家,请孟英无论如何使得病人的生命能够延续到春节。

孟英这才答应了,他说若是要求如此,那是可以办到的。

方用西洋参、贝母、竹茹、麦冬、茯神、丹参、苁蓉、薏苡、紫石英、蛤壳等。

病人服用后,渐渐吐出滞痰,火气降行,汗亦收敛,能吃饭能睡觉,胸口也觉得舒服。

然而,舌象毫无改变,仍是光绛,舌面毫无津液。孟英再参用集灵膏,制成膏方以缓补。

如此将病人扶持到了来年的春节期间,病人的丈夫回家团聚。这时,孟英对病家表示,他已尽心尽力地将工作完成,就此告辞。

春节刚过,病人就因厥脱而逝。

孟英断为不治,在医案里有过相关说明。

他说病人素体多思多虑久耗肝阴,阴不制阳而风阳独炽,热灼津液成痰。痰阻络脉,火动其痰,因而胸中跳跃似悸。

证属痰郁,应该以解郁畅气息风化痰润液为治。但过去长期以来,广服温补之剂,导致气愈窒而痰愈阻而津愈涸。

如今脉象右寸关虽滑,但别部皆虚弦软数,指下无情。即便是养液开痰,也是一时的缓兵之计。来年春令,万物生长,此人能拿什么来奉其生呢?

果然,一番治疗后,仍是舌色光绛,津液毫无。

这里虽然没写明,但必然是脉象也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前几天介绍《孟英用葱须》治疗的病人,也是痰郁误补,症状表现非常严重,为何两者一生一死?

这个问题,孟英通过另一则医案来解惑过。

另有一位病人,也是误治多日,气逆气逆血溢,腹胀囊肿,孟英断为不治。这时就有人问他,之前治某人,症状看起来比这位病人更严重,为何会认为此人不治?

孟英说那一位成功救治的病人,虽邪气盛,但脉象虽怪而搏指属实。然而此人,真气散漫,脉来瞥瞥如羹上肥,左寸如钩,是心之真藏见矣.

壅塞可以流通,散漫不能收拾,证虽相似,病判天渊。

纵使有神丹,也无法解救。

这位病人也是如孟英所言很快去世。

服药后看似好转,最终因脉象不吉,而被孟英断为死证,并很快去世的病例,在孟英医案里也不算罕见。

这位读者就问我,为何不能继续扶持?继续补阴,阴分充足,病人也许能获生啊?

很可惜,答案是很残酷的:没有这个可能。

孟英在《霍乱论》里有一句话,回答了这个不可能的原因:

“盖所谓补药者,非能无中生有,以增益人身气血也。”

这句话非常高妙,又非常基本。

我当时回答这位读者,自古以来,胃气定生死。

《内经》有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意思是,正常的寸口脉,各部都应该同时有胃气相参。倘若某部脉已无胃气,仅剩下本脏的脏气,那就成了“真脏脉”,独见即死。

都无论是第一案的“指下无情”,还是第二案的“左寸如钩”,都是没有胃气的意思。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这是必然的,因而医家可以下此断言。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时的好转呢?

昨天文章里的医案,其实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一身气机有升无降时,豁痰下气养液润降,能够令气降行。逆气降行后,能饮食能入睡能敛汗,呼吸也能顺畅许多。

这就是病人诸多症状改善的原因。

但正如昨天文章所说,化邪+滋润的结构本身,不具备足以改善阴虚的条件。因为中焦才是气血生化之源。

倘若有人因用了这个结构而阴分渐充,也是因为气机顺降后,气化得以恢复,气化津液阴血的职能亦随之恢复。

但假如气化无法恢复正常呢?或是滋润粘腻之药进一步破坏了气化呢?或是中气虚弱不足以自行恢复正常气化呢?或是郁热难除,热又酿液成痰而阻滞气机了呢?又或是郁热难除,仍继续耗阴呢?...

最极端的情况是,假如已经(快)没气了呢?

在回答这位读者问题之后,我一直想要找到一个比较形象易于理解的譬喻。

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部无法更换电池的手机,且电池已无法充电。在电量很少的时候,又出现了卡壳。

王孟英能够做到的是,修复这个卡壳,令其顺畅地用到电量为0的那一刻。

但他无法做到,令已经充不了电的电池,恢复充电。

因为正如其所言,不能“无中生有”。

对于“无中生有”,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的“除中”,来接近理解。

我们知道发生“除中”现象时,仲景没有给出任何应对的方剂,而是直接断其“必死”。

人在正气接近消亡时,本能地想要摄入饮食以补充正气。

但进食与运化本身,必然需要消耗正气。

假如进食能补充3个点的正气的话,这个过程会消耗2个点的正气。然而,人体此时,已经只有1个点的正气了。1不敌2,因而根本无法生成3,就直接报废了。

在《寓意草》中,喻嘉言记录其门人问他,“临危索饭之时,尚有药可救否”?

喻嘉言回答说,应该只有“独参汤可以救之”。

但这也只是假说,即便是“消耗正气与生成正气”之比最优的人参,也还是需要消耗正气的。当气数已尽时,任何仙药也都无法“无中生有”了。

何况,还有很多的死亡,并非正气的亡脱,而是气机的急速内闭,怎么都打不开,人参也是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正气内闭直至熄灭。

之前写温补误治的文章出来后,有老读者坦率地表示,他以前常用熟地桂附的结构。一开始效果看起来很好,但持续使用下去的话,病人往往会出现各种异常和不适,他就只能停用了。

他问我,为什么药方里,有补阴的,也有补阳的,却最终没能补出阴阳来,反而是一堆说不上来的难受。

我说人体不是储蓄罐啊,丢进去什么就能存下什么。药物是作用于人体的,再由人体运化,转换为气血阴阳。

在“进什么”与“得什么”之间,完全取决于人体。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医案:用养阴药,阴分却愈亏;用清热药,热却愈深愈甚;用补药,病人却愈虚愈弱;用行气疏肝药,气机却愈闭塞;用温阳药,病人却愈怕冷;用化邪药,舌苔却愈厚腻…

用补阴补阳药,却没能得来阴阳两全,一身健康舒畅,首先是因为忘记了,中焦才是气血生化之源。

胃气存,才是手机电池能够继续充电的前提条件。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