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峰名中医工作室
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安康市中医医院官方微信
经典医案

此证用了血府逐瘀汤后,舌象为何从水滑转为苔少色红?

发布时间:2024-04-08  浏览次数:23 次     来源: 满山芳草仙人药  

昨天有位读者来问的这个问题,是他在阅读一则医案过程中产生的。这则医案与本号之前写的一篇《50天治湿温证》,来自同一位医者。

病人是一位不满三岁的幼儿,却已病近一年。这期间反复呕吐,多次住院检查,诊断为“小儿复发性呕吐”,从这病名可以看到现代医学的局限。

由于这孩子反复呕吐,导致体质虚弱,发育迟缓,经多方治疗不愈后,来找这位医者。

刻下,面色淡白,形痿颈软,呕吐频繁,辗转不安,无力哭闹。大便干结,自汗。舌淡暗,苔薄白水滑,脉弱数。

从医案前后内容来看,这孩子最突出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大便干结,二是盗汗严重。关于前者,医者强调说,病人大便干结非常严重,后来经用15克大黄也没有造成腹泻的局面;对于后者,被褥常因其汗出而现人形。

此证其实不复杂,一眼可见。

由于大便燥结,闭塞下焦,下焦之气不流通,下气不通则上气不降,此为气升有余的原因;气行不利,导致气化不利,此为中焦饮停的原因;气逆结合饮停,此为呕吐的原因;下焦燥结,中焦饮停,气行受阻,郁而生热,这是自汗的原因。

饮停而苔白滑;气化不利,气血乏源而舌质淡暗;久病正馁,且有郁热,因而脉弱数。

上述病机出来后,解决此证的入手处,就在于要向下疏通。

应以润降下气宣滞通脏为治。

如此,下焦之气流通起来,上气得降,且一身之气畅行。

但正如《借吴又可》一篇中所说的,医者往往容易,见X治X。

此证的X就是“中焦”。也就是说,误治往往在于,见中焦治中焦。

吴又可比较文气,说你想要南风吹进来,得把北门打开,才能形成流通。

本号在《刚痉》一篇中,则直接用了马桶的譬喻。

当马桶堵塞,水向上溢出时,当下立即产生的思维,应该是疏通马桶。

此证同理,当气机上逆时,当下第一考虑的,应该是下气不通,向下疏通。

倘若不解决下焦的问题,而如此案的前医们那样,试图用辛燥药来化中焦之湿,就相当于马桶水上溢时,不去疏通管道,而是去买干燥剂,丢进水里,试图令水下行一样。

如此治疗,即如刘河间所言,丝毫动弹不了郁结之实邪,反而会因药物辛燥之性,重伤气阴。

而这恐怕就是后来的叶天士,强调诸多内伤疾病,不得滥用刚燥的本质。

我曾想过,医者不至于无知到见燥用燥吧,必然是惑于外显之湿象,而蛮用燥药。

现在看来,这其中,燥湿并非问题的本质,而是气机的运行,升降出入,才是本质。

不过这是后话了,以后再详谈。

本案医者在治疗期间,经过宣通之剂结合15克熟大黄后,病人夜间的盗汗症状得以消除。

这点可与之前《自汗》篇中,何炎燊的第一则医案互参。何老用的就是化滞通腑法,得大便降浊而郁热下泄,郁热得泄则汗止。与本案的机理一致。

同时,如此治疗后,呕吐的频率也降低了,从每1~2周减缓到每隔数周。

但是大便干结并没有得以解决。

前法通腑只能解决之前的积滞燥结,但病人长期形成的腑气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完全恢复正常的。

只要大便干结,就仍会形成上述的恶性循环。

接下来,医者结合外治法,施灸病人的肾俞穴。并参考李东垣的通幽煎,而选用了血府逐瘀汤。他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他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了大半年,病人未再复发呕吐。但此时,病人的舌象反而色红苔少。

医者说,这种变化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没有就此具体展开,这便成了读者的疑问之处。

我说这里的舌苔变化,与《程门雪的痰喘案》是一致的。

上气得降,气降则浊降。

程门雪案是痰浊随气降行而舌苔尽去,此案则是水湿随气降行而舌苔尽去。

舌苔去了以后,便露出了本虚的本质。

气化不利既久,津血乏源,舌红少苔,这就是这孩子的体质的本质。

因而,呕吐虽愈,仍发育迟缓,与同龄人相比,语言稀少。

医者后来转用益气填精开窍法治疗,用人参枸杞石菖蒲远志熟地黄琥珀冰片等,其中人参用到了20克。服用1周后,说话明显改善,再服1周,完全恢复正常。

这位读者问我,为什么程老和本案医者,都会受到舌象之惑。

我说他们不是受惑,而是不具备相关认知:

其一,气行则邪行,那么气降则邪降。此案下气降则中气降,气降则湿降;

其二,看到水湿之象时,应该想到气化不利,而气化不利,必然气血津液皆生成不利,不能只看到气不化邪的这一面,而看不到气不化正的另一面,如此也就能迅速理解,湿邪降行后的舌红苔少。

近来说了不少明代以后,医学的鄙陋之处。

这其中就包括所谓的阴虚肾虚的问题。

比如《程门雪案》里,最后用上润降的阴药配合肃降肺气之药,都是为了顺降气机的,气降则浊降。古人称为下竭上厥,其中的下竭也有称“阴虚”的。

古人笔下的“阴阳”,代指万事万物。而明代以后,对于阴阳的理解,骤然狭隘了起来。“阴”所具备的“下”之意,明代以后就逐渐消失了,除了极少的顶尖医家如喻嘉言

无论是程门雪案还是本案,问题都在于一身之气无法降行。气升有余而降不足,有因邪阻而不降,亦有因气血阴阳不足而不降。

润降药对于津液亏损或下竭等证,能起到非常有力的降行作用。

但是明以后,将此证等同于了阴虚邪阻,比如阴虚痰盛。

这种降维就很可怕。

正如我在《程门雪》篇中所说的,真正的阴虚邪阻(长期的病态体质),不可能机械地使用“化邪+滋润”药,这种学龄前加法。

因为,中焦才是气血生化之源。

金元时期的《十药神书》中就向我们展现了正确的应对处理,应该是全面地保障正气的充养,气血的生成,郁热的透散,邪实的化解,还要兼顾外邪对气机的阻遏等等。务必使得一身之气流畅通行,气化功能逐步恢复,中气足以生化气血津液。

也就是说,化邪+滋润法能令气机降行,但其本身不涉及解决阴虚本质。即便有效,也是因为气机降行后,气化也随之恢复,身体亦随之逐渐恢复。

这话题以后也会单独再谈。

有些读者会来问我,怎么看出病机。

其实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先具备该有的概念。

何老之所以能很快地正确治疗《自汗》,是因为期间四诊发生了变化么?并不是,而是因为他对于“郁热也会出现自汗”,有相关的认知。一旦治法无效后,能很快地转变思路。

而本案前医之所以反复围绕中焦,是因为对于“下气不通则上气不降”,不具备认知。

本案的医者,对此证的治疗周期较长而坎坷,且不明舌苔变化背后的机理,也是因为他对于气机方面的认知不足。

我相信,倘若他一开始便能看到此证的具体病机,必然会治得更为顺畅更为迅捷。

而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中医里的基础理论,也就是基本功。

安康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康市巴山东路47号 电话:0915-8183608 邮编:725000
备案号:陕卫网审[2011]第0003号 陕ICP备:11010322号